科技可以性感:Techwear,让 AR 大卖不是梦

我对你的描述不感兴趣,

我想要强调的只有一点:

指望一般人为这些钢铁直男设计风格的劳什子买单,

痴 · 心 · 妄 · 想。

——我的朋友阿伟,一个标榜 " 格调生活 " 的精致 Boy,2016 年

众所周知,现如今阻碍各种 "Reality" 后缀设备普及的关键要素,除了设备价格与设计完善度这些硬指标之外,另有一项不容忽视的要点:

颜值,不足!

" 太丑,不买。"

回想起来,早在 2016 年 HTC Vive 正式发售的时候,这种 " 颜值影响销售 " 的言论就已经甚嚣尘上;尽管在众多视野开阔的钢铁直男眼中,机身表面坑坑洼洼的 Vive 头显设计思路其实和俄罗斯空军的飞行头盔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但指望寻常用户理解这种战斗民族的军武美学风格……咱们还是继续讨论中国队打进世界杯八强的可行性方案吧。

无独有偶,在 VR 行业的支柱级产品饱受叶公派时尚拥趸攻讦的同时,AR 领域的代表性产品也未能幸免于难—— 2017 年 12 月 20 日,万千技术宅翘首以盼多年的 Magic Leap 终于正式亮相,全球科技媒体一片欢腾的同时," 六年时间搞出这么难看的设计真是殊为不易 " 同样作为主流观点在舆论圈中流行一时,自此 HTC Vive 终于摆脱了 " 视觉印象不堪入目的 Reality 设备 " 头衔,取而代之的是 "VR/AR 产品颜值堪忧 " 的全新论调。

据理力争也好,强词夺理也罢,不管怎么说,在公众眼中 "VR/AR 产品缺乏美感 " 俨然已经变成了既有事实;那么,除了进一步迭代改进自身设计之外,是否存在通过改变 " 整体造型 " 来扭转这种固有印象的方案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机能服饰:尚不够名副其实的前卫概念

提起机能服饰(Techwear)这个概念,想必会有不少朋友犯嘀咕:Tech 我懂,wear 我也明白是啥意思,但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怎么就感觉不对劲呢?

个中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让我们从这个概念的定义讲起:作为一种与前卫潮流联结紧密的服饰风格,Techwear 正式崛起的时间并不算久远,比较接近的一次流行热潮应该出现在 2016 年秋冬时节;之所以国内会将 "Tech" 翻译成 " 机能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台湾省地区的习惯用语影响,更直观一点来说的话," 机能 " 实际上就是 " 功能 " 的意味——因此,就某种意义来说,Techwear 基本可以理解为 " 功能服饰 "。不过,和我们平日生活中常见于 IT 从业者上下班通勤穿着的冲锋衣相比,Techwear 尽管强调了 " 功能性 ",但并没有在诸如防风、防水、透气和排湿等登山装常见的性能上投入过多设计,反而在收纳、携带以及基于穿着者 EDC 装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相关的需求上下了许多功夫。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Techwear,就呈现出了以下特色:

NMN_ACR_J28_K_028/022

HARDSHELL OBJECT DYED

户外服饰的面料材质,便于运动的灵活版型,再加上复杂夸张的口袋和绑带,这就是大众眼中的 Techwear ——和日常主流的潮牌相比,Techwear 在配色方面无疑要低调太多;和传统正装相比,Techwear 在设计方面显然要更加凸显个性;而和面向荒野活动的专业级外套相比,Techwear 在结构方面自然显得特定功能有余而整体简洁不足。一言以蔽之,用一个 Tag 来概况 Techwear,那就是 " 城市户外 "。

虽然距离成为主流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自成体系的相关品牌进入了潮流玩家的视野,例如 NikeLab ACG、Acronym、Nemen 和 North Face Urban Exploration 等等,具体风格,大家看图便知:

NikeLab ACG GORE-TEX Deploy

NIKELAB ACG PULL-OVER

Acronym J69-GT

NMN_ACR_J28_K_054/052

HARDSHELL OBJECT DYED

然而即便如此,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可谓个性十足,尽管在功能特性上可谓十足实用,但具体到实际应用环境中,Techwear 总会让我们感觉 " 还差那么一口气 " ——没错,我们可以把手机,Kindle、iPad 乃至维持整个 EDC 系统续航时间的大功率充电宝统统塞进 Techwear 上上下下的口袋中,不过,在真正需要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操作?

逐一拉开口袋,摸出设备,把注意力放在掌间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归根结底,即便我们用特立独行的外套将凡俗之辈的品味远远抛在了脑后,但归根结底,我们领先的身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众——以智能手机为代表、万变不离其宗的常规移动设备正是束缚我们无法摆脱现实桎梏的根源。这一点都不好玩,不是吗?

怎么办?很简单。

既然现实沉闷乏味,那么就让我们用高科技手段改变现实,打破这层无趣的障壁。

增强现实:链接技术与潮流的失落环节

让我们重头梳理一下这两个概念——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 强调移动性;

- 主要应用于人工环境(例如城市);

- 体验方式与传统移动设备截然不同;

- 造型风格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

- 必要条件:有源。

Techwear(机能服饰):

- 强调户外性;

- 主要适用于人工环境(例如城市);

- 亚文化,设计重点迥异于常规潮牌;

- 视觉特色与主流时尚大相径庭;

- 口袋要多少有多少,装下十个八个充电宝不在话下。

——综上所述,增强现实设备与 Techwear 的适应相性之高,恐怕已经无须赘述了吧。

再顺带一提,和常规潮牌相比,Techwear 对面具元素的迷恋着实让人浮想联翩: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和智能手环、手表以及传统智能眼镜(如 Google Glass 和 Snapchat 出品的 Spectacle)相比,"AR+Techwear" 方案最大的优势无疑就是把设计思路从 " 整体式 " 导向了 " 分布式 " ——智能穿戴设备的产品经理不必再费尽心机必须把所有组件塞进同一支外壳里,显示、运算、交互操作与电池单元可以互相独立," 性能 " 与 " 功耗 " 不再是一对无解的矛盾——这套 " 分布式优于整合式 " 的 AR 设备理念,对于熟悉 "87 观点 " 的朋友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如今再加上 Techwear 具备的 " 不再距潮流千里之外 " 的 " 挽救审美 " 要素,失落的环节俨然已经出现了修复的希望,不是吗?

改变思路,换个角度,答案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角度浮出水面。时尚圈如此,科技圈亦不例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