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玄学,从技术角度聊聊镜头的“德味儿”色彩

关于镜头,尤其是经典老镜头的玄学意味完全不输给音频的风电火电,德味儿、毒、奶油……但在分辨率测试的文章里其实就已经大致提到过,像微反差等等概念其实就是不同的低频叠加而成,而且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和器具来量化测试,至此看来,玄学玄的只是人心,而不是镜头本身。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另一个玄学的重灾区——镜头色彩。其实在数字成像时代,色彩很大程度受机内解马赛克算法的影响(拜耳阵列传感器的色彩其实是插值算出来的),机内也有很多预设的色彩方案,而且还有极大的后期处理变化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当下的镜头色彩不再是影响最终成像效果的唯一要素。不过,研究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它虽不再唯一,但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从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说,对色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玻璃本身的色调。这来自2个不同方向,首先是折射率:虽然用于镜头的光学玻璃都是无色透镜,但即便是同一块透镜,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也不同,其中短波长的折射率大于长波长,如果使用一块高折射率的透镜,就意味着短波长的透过率更低,长波长将形成主要的色调,看上去就是色彩偏黄,在各大玻璃厂的PDF资料里基本都会给出染色度数值,一般而言,数值在80%透光波长370nm,5%透光波长300nm以内的玻璃染色就比较小。除此之外,镜头色彩的浓郁程度与光线整体透过率正相关,总体透过率高,色彩就较为浓郁,但这往往意味着镜片数量不能多,因此存在难于校正色差等问题。

其次是玻璃材质,现在的环保玻璃以钛为主,而老镜头多使用铅,折射率较低的情况下后者发色要更白一点,但一旦采用高折射率的型号(追求高分辨率),含铅玻璃的染色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但把这种偏色定义为“味道”就是纯主观的事情了。

第二点是镀膜。镀膜的作用是增加光线透过率,但也几乎一定还是会反射一部分波长的入射光,镀膜反射的颜色就是成像缺乏的颜色,如果特别在意细节的话,再买二手镜头的时候就多注意一下前组镀膜的情况吧,不少二道贩子为了看起来成色好,会主动把已经受损的镀膜给抹掉。除此之外,如果是镜组内部的镀膜反射,就会影响到眩光的发色,甚至改变自动白平衡的响应。

第三点是镜头结构设计,在第一点时其实已经说到了一部分,少量的低折射率镜片可以让色彩变得很浓郁,但同时也会加强色散,紫边满天飞,同样会对整个成像的色彩视觉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需要引入大量边缘光线的大光圈镜头,这也是为什么缩小光圈,屏蔽掉边缘入射光线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倍率色差、让成像发色更正的原因。因此对于镜头色彩而言,通过结构设计来消色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奥林巴斯45mm F1.2全开和F5时的对比,可以看到色差对照片色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虽然这是100%截图,但从右上角的RGB直方图对比不难看出两者的色调响应差别很大。

这三点对色彩的影响可以说是你来我往,有时候甚至是顾此失彼,但这毕竟是制造端的结果,当一颗镜头设计、打样、装配完成后,还得通过测量仪器来进行理论数据的实际还原,从仪器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色度测试和光谱测试,从关系来看后者包括前者,也是摄影光学的主要色彩测量方式。

上图即为一个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平台,从上到下分别是2856K色温的钨丝A光光源,下方为分别是作用于平坦频谱和波长滤光的滤镜,而在平台下方挂着的圆球就是装载分光光度计的累计球,组装下来就是这个样子:

但这套系统的麻烦之处在于,不同光圈直径的总通光量并不相同,所以也需要采用不同尺寸的累计球,LensRental目前能做到的是近10mm(如24mm F2.8)~近70mm(如85mm F1.2)左右的光圈直径,太小的光圈会导致进光量不足,需要增加光度计增益才能完成测试,但这时候在长波端的噪声会大幅增加,降低了实用性……一颗镜头在这套系统下得到的光谱响应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通过分光光度计的测试,这颗镜头在长波端响应更高,换言之就是它的色彩表现会更偏暖。而同一颗镜头,在镀膜上存在瑕疵时的表现就会跟其他正常镜头有明显的差距:

可以看到红色曲线在整个频谱的透过率都低于其他曲线,而这颗镜头就是第二片镜片镀膜出了问题,而且这是一颗新镜头,如果是镀膜被刮伤的二手老头在这方面的问题会更严重,所以这算是比较意外的一颗存在镀膜质量问题的镜头。事实上相对于非常明显的MTF公差,色彩公差在同款镜头里其实相当小:

这是4颗同款镜头的色彩响应图,可以看到在380-780nm的可见光波段几乎是没有差异,所以对于成色较新的同款镜头来说,色彩表现应该都是一致的。

而对于不同镜头来说,色彩测试的意义在于找出它们不同的色调倾向,比如同为佳能品牌的28mm F1.8和24mm F2.8 IS,响应就很不一样:

很明显,28mm F1.8的峰值在短波端,表现出来的是色调偏冷,而24mm F2.8 IS的峰值在长波端,所以它的色调是更偏暖,如果同时拍摄白色板,在传感器看来它俩的区别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是“在传感器看来”,因为有机内白平衡的介入,在假设白平衡完全正确的情况下,你拍出来的白色就还是白色,两者没有区别,这也就是一开始我说数字时代,镜头色彩不再是最重要标准的原因。同时也打破了另一个玄学式的说法:XX品牌的色彩特性如何如何,事实上它的镜头色彩跟具体产品的设计是直接相关,并不能一概而论,再对比几颗电影镜头的色彩吧:

所以说到底,我们在数码相机上看到的色彩,跟镜头呈现的色彩并不一致,数字照片色彩表现更多是由机内处理和后期决定,比如哈苏的16bit自然色彩解决方案,甚至Adobe RGB的色彩数据也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它。而镜头色彩在目前的影响主要由色差和眩光引入,这俩在目前依然是镜头研发设计的重点照顾对象,所以现在再想想什么德味儿、毒!是不是感觉有点想笑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