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捉虫,不是开玩笑

广州疾控中心悬赏8元一只捉“锥蝽”小虫的原因在这里……

漫画/苏连娇

■隐翅虫

■恙虫

■蜱虫

■锥蝽

东莞时间网讯 (全媒体记者 伍江 整理)广州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一则悬赏消息,引来了众多网友围观。原来,这则“悬赏令”捉拿的对象竟是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

因“悬赏令”而走红的锥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广州疾控部门要悬赏抓虫?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广州每只8元 悬赏捉拿锥蝽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了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找人!”的文章,呼吁民众帮忙捕捉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随即引来网友关注。文章称,市民成功捕捉锥蝽交给各区疾控中心负责的工作人员后,将可以获得每只8元的悬赏金奖励。

在“悬赏令”发布前,很多人其实都未曾听过锥蝽。锥蝽是什么?在广州疾控中心发布的文章上,就附上了锥蝽的“身份信息”。

原来,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锥蝽的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幼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也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心生疑惑,为什么疾控部门要呼吁市民帮忙捕捉锥蝽呢?答案是因为“锥虫病”。

锥蝽能传播美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20-30年。同时,该病的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到了病程晚期也没有特效的药物。目前,这种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日本也出现了美洲锥虫病的病例。

为掌握锥蝽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本地锥蝽是否携带锥虫,广州疾控中心才决定悬赏捉虫。疾控部门希望通过调查,为预防和控制美洲锥虫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

这些“虫族”网红需提防

除了因悬赏而走红的锥蝽,其实近几年的春夏季中,有不少“虫族”网红也频频在朋友圈刷屏。

近日,一则关于江苏盱眙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主宋先生的小舅子和岳母,今年5月底、6月初先后被蜱虫咬伤,因为迟迟未能确诊,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前不久,宋先生本人在为岳母办丧事的过程中,也遭了蜱虫的“毒手”,所幸治疗及时,宋先生最后幸运脱险。

记者询问度娘发现,蜱虫又叫壁虱、鳖吃,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蜱虫之所以杀伤力强,是因为其体内携带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轻则表现为发热乏力,重则导致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死率为15%。

和蜱虫一样,恙虫因近年来频频“闯祸”也为大家所熟知。记者翻查网上历史报道发现,近几年因恙虫叮咬而致人死亡的案例偶有发生。如在2016年,佛山禅城一绿化女工工作时被恙虫叮咬,最终因重症恙虫病不治而辞世。而东莞早些年也出现过市民纳凉时被恙虫叮咬致亡的事件。

恙虫,又称恙螨、沙虱,能传染恙虫病。其大小还不到1毫米,不易被察觉。因此,预防恙虫叮咬,大家应避免在草丛或灌木中坐卧休息,在野外工作后也要及时更换衣物。一旦出现疑似恙虫病的症状或体征,就要立即就医。

隐翅虫也是“虫族”近年来新晋的网红之一。不久前,网上还流传了隐翅虫能致人死亡的谣言。虽然隐翅虫不会致人死亡,但它体内藏有毒液,人沾上会引发隐翅虫皮炎。今年6月8日,《钱江晚报》一篇名为“隐翅虫出没,多人‘中招’进医院”的新闻报道中就提到,当地一家医院近期接诊了10多例患上隐翅虫皮炎的病患。

其实,被虫子叮咬并非全部发病,只有被带有致病病毒的虫子咬了才会有发热等症状,市民无需“谈虫色变”。专家提醒,夏季民众应尽量避免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必须接触草丛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