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为何频繁落入“校园贷”陷阱?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高考之前,宁波的高中生小林(化名)希望通过网贷凑足自己的艺考费,

谁知,却落入了陷阱——明明只拿到3000元贷款,却被告知要偿还18500元。

找办理贷款的人理论,却被恐吓。

最后,小林哭着到派出所报了警。今天,这起案子在海曙法院第十五法庭公开庭审。

高中生陷入“校园贷”陷阱

借3000却要还1万8

去年11月,高中生小林因为要参加艺考,身上的钱不够,打算去办一笔网络贷款。正巧,小林的微信好友,大学生小竺在朋友圈帮人代发过办理贷款的广告,

小林便通过小竺,找到这家贷款公司,希望对方能帮自己贷3000至5000元的款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姓谢,有两个工作人员,一个姓杨,一个姓范。事实上,谢某、杨某、范某三人根本不会办理贷款业务,只因为范某的一位微信好友张某是做贷款的,谢某就揽下小林这笔生意。他让杨某和范某带着小林去镇海找张某。

出发前,谢某特地对杨、范两人交代:“

你们带她去平台贷款,凭她的资质,能贷多少贷多少,但是钱一定不能到她账上,得打到我这儿来,而且务必不要让她知道。事后我们分成。

杨、范两人带着小林找到了张某。杨某将小林的注意力引开,范某趁机嘱咐张某:“能贷多少,你就给她贷多少,但贷款下来的钱要转到我账户上,不能让她知道,事后我们分你好处费。”

为了赚钱,张某一口答应,拿着小林的身份证和手机开始操作,杨某和范某不断分散小林的注意力。

根据小林的资质,几家网络平台共批下18500元的贷款,由于系统延时,15500元钱先到了小林的账户。张某立即将这笔钱转到自己账户,同时删除了小林手机里的有关贷款、转账等的所有信息。

接着,张某又将15500元打入范某的账户,最终,这笔钱转到主谋谢某名下。张某收了额外的好处费,杨某和范某分别分得2350元,谢某则拿了9500元。

一切操作完毕后,这几个人跟小林说,因为资质不够,暂时没有贷到款。

小林失望而归,不过,

没过多久,她的账上突然多了之前因为系统延迟未及时放贷下来的3000元钱

,对此小林并没有起疑心。

一个月后,小林收到平台前来收取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消息,一看,她吓坏了,

只拿到3000元,这18500元的记录是怎么来的

。小林找到谢某、杨某、范某和张某,

但他们称不是自己操作的,甚至还恐吓起小林

。无奈之下,她哭着跑到派出所报了警。

警方经过侦查,发现了谢某等人的“套路”,立即将几人抓获。今年4月,警方将此案移送海曙检察院审查起诉。

三个多小时的庭审,

让大学生们感觉“太震撼”

今天下午,海曙法院公开审理这起案件,50多位高校大学生来到现场旁听。虽然案子没有当庭宣判,但三个小时的庭审过程,给这群大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法律课。

看完整场庭审,

在场的学生们都很有感触。

“太震撼了!”

效实中学国际部高二的王同学对记者说,他之前关注过这起案件,所以在得知庭审时间后就直接过来了。

我感觉今天的庭审,是一次很好的社会课,我还仔细记了好几页的笔记。

我认为,高中生在遇到和钱有关的事件时,最好还是要和家长商量,理性对待。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大一的白同学告诉记者,这个案子让他有些不寒而栗: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受害人是高中生,她思想不成熟,缺乏分辨能力,

网贷前太过急功近利,而现实当中,很多大学生也都是缺少社会阅历的,受害人的遭遇,是给我们提了个醒。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的学生小杨则说,案子被告人多是大学生或是毕业没几年的,检察官也说,其中有两个被告人是希望能快速赚到钱,从而得到父母的认可,

这个案子是在警示我们,

为获得别人的认同感,更不能去做违法的事情。

家里有了困难,也不能通过贪小便宜去坑人。

让大学生小王印象最深的是案子的公诉人王检察官在法庭辩论阶段说的一番话,

检察官提醒我们,

能自己操作的平台或需要输入的个人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操作。如果发现被骗,第一时间要报警求助

,如果此时再找骗子纠缠、去朋友圈曝光,那就像是小白兔去找大灰狼一样,反而有可能招致威胁和报复。

事后,承办此案的检察官、法官也说,如今“校园贷”、“套路贷”的案子常有发生,犯罪分子普遍年轻化,而受害人当中又以大学生居多,

这些犯罪分子因与受害人年龄相当,容易取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深谙他们借钱心切的心理,又熟知骗取钱财的最新套路,很容易得手。

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庭审,让广大学生提高警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