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大陆代购业者爆买“洋中药” 日韩药企觅得商机

7月14日报道 台媒称,大陆代购业者的服务项目已从奢侈品及美妆、电器,扩及国外制造的汉方成药,包括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日本的救心丸等,日本药业因而受惠。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7月11日报道,日本小林制药公司指出,去年多款产品被陆客疯狂扫货,二三季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6倍,其他生产“汉方制剂”的企业也因此利润大涨。

资料显示,“洋中药”在大陆中医药市场市占率极高,在大陆之外的全球中药市场中,日本占80%。

大陆中医药专家赵朝廷表示,陆客在国外抢购的“汉方制剂”,大多是从大陆进口符合该药厂标准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的中成药,加上外文标示,就变成陆客热爱的“洋中药”。

专家与业者认为,大陆应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使用违禁农药等违规行为,并提供具体政策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专利意识,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延伸阅读】日本加速推进中药材国产化 日企称中国中药资源10年后恐枯竭

2月1日报道 日媒称,中药源自中国,却在日本不断自主而发展形成了“汉方药”。日本的汉方药此前一直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料,即中药材。而目前,日本的制药公司等正推进各种举措,试图在日本国内获取此类原料。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31日报道,三岛柴胡是伞形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朝雾药草目前在约64公顷的田地上栽培三岛柴胡,每年收获约20吨。客户是日本最大汉方药企业“津村”。津村采购三岛柴胡主要用于生产治疗感冒和痴呆症的汉方药。

报道称,津村掌握着日本国内医疗用汉方药的八成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正在扩大从日本国内采购中药材。除了朝雾町之外,该公司还主要从北海道夕张市和高知县越知町等6个地点采购作为原料的中药材。

目前,在津村每年采购的数千吨规模的中药材中,中国产占八成,日本产仅占15%。虽然比率没有明显变化,但2016年度的日本国内采购量已经比2006年度增加了四成,在该公司使用的约120种中药材中,日本国产占到了约30种。

津村的一位相关负责人高林耕平表示,为了“让农户充分形成正在生产用于医疗的产品这种意识”,正在向农户传授栽培方法,或出租农机和加工机械。该公司的负责人每年数次走访种植地进行指导,告知农户“马上到摘心时间”等等。此外,该公司还在获得朝雾町农户的建议后,开发了在土上覆盖薄膜进行种植的自主栽培方法。

津村这样的日本制药公司为何会寻求在本国内采购中药材呢?人们最初认为原因之一是随着对健康抱有强烈关注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率不断提高,汉方药在日本国内需求的增加。但是,在采访其他企业后,背后的另一个原因也浮出水面。

“如果中药材也能在日本国内采购,就能大力宣扬日本制造”,龙角散的社长藤井隆太如此强调。

龙角散已经开始将咽喉药“龙角散DIRECT”等使用的桔梗由中国产改为秋田县产。虽然数量仍然很少,但藤井社长说,“甚至有香港的中药企业想采购日本产中药材。日本国产中药材的需求有可能增加”。

报道称,在访问日本的中国游客中,龙角散以及津村等日本产汉方药与中草药制剂备受欢迎。

在中国的网站和旅游指南上,日本制汉方药与中药制剂被广泛介绍。换言之,如果不仅是成品药,而是作为原材料的中药材也是日本生产的话,吸引力将进一步提高。

报道称,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

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对中药材的平均采购价格进行对比发现,日本产中药材2006年的平均采购价格为1千克2494日元,2016年上涨至3019日元。另一方面,中国产中药材2006年的平均采购价格为690日元,而2016年上涨至2.3倍的1570日元。

日本产中药材的价格是中国产的约2倍,目前从中国进口仍然更为便宜。不过日本武田制药工业的子公司武田消费者保健公司的产品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高内诚二表示“将通过削减栽培管理和流通等方面的成本”来摸索推进中药材的日本国产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以与中国产接近的价格采购到日本产中药材。

报道称,中国的中药材价格上涨也显示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某日本汉方药厂商的高管担忧地表示“10年后中国可能会出现中药资源枯竭问题”。

资料图片:2017年9月9日,2017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3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在安徽亳州开幕,这是药商在交易会上选购中药材。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药企加大研发投入 志在跻身全球制药研究最前沿

6月21日报道 港媒称,在中国各地的制药研究机构中,大批科学家正不知疲倦地与西方同行在从基因工程到革命性癌症治疗方案等领域展开竞争。

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6月20日报道,中国的目标是使中国跻身全球制药研究的最前沿。得到政府的鼓励的中国公司极其乐观,私人投资者也被该行业巨大的增长潜力所吸引。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药市场,而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称,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风险投资额从2013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17亿美元。

报道称,生物技术公司百济神州等中国企业的目标是从全球制药企业手中夺走市场份额,因为后者在传统上主导着国内的医药销售。如果中国企业可以在国内竞争中成功,它们将试图打入外国市场。

报道还称,2015年,政府决定修改阻碍创新、延缓审批程序的规定,促进了这一计划的实施。现在,新药物可以更快地进入市场。

报道指出,根据旨在升级中国制造业的一项战略行动计划,药企有望开发新的靶向疗法、抗体和疫苗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