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以及校园贷的危害和防范

”网贷“指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款,他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子类,网贷平台数量在2012年开始急速增长直至现在。

网贷公司其实可以变相理解为网络高利贷,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网贷公司的人可能会说我们的利息只比银行高一些,为什么说我们是高利贷呢?这里我就要揭秘网贷面纱背后的真实面目了。

网贷其实协议上利息确实在高利贷利息红线以内,然而这其实都是他们玩的套路,有过网贷经历的人应该清楚,网贷平台其实远不止这些利息,各种七七八八的费用,最惯用的就是平台服务费,往往这些费用加上利息,其实最终你付出的钱远与市面上的高利贷利息相当。

为什么网贷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嚣张呢?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1、无需任何的资质,只需要身份证 (符合所有需要用钱的朋友 )

2、手续简单,只需要一台手机,十分钟就可以搞定(符合绝大多数人群嫌麻烦不爱出门的需求)

3、下款快,可立即提取现金(符合急需资金的朋友)

网贷的危害和后果:

1、无抵押,高利率,风险高

与传统贷款方式相比,网贷完全是无抵押贷款。并且,央行一再明确:年复合利率超过银行利率4倍不受法律保护。也增加了网贷的高风险性(一般是银行利率的6.7倍)

2、信用风险

网贷平台固有资本较小,无法承担大额的担保,一旦出现大额贷款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些借款者也是出于行骗的目的进行贷款,而贷款平台创建者有些目的也并不单纯,携款跑路的案例常有。

校园网贷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消费群体,数量庞大而集中。大学生群体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支出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他们是一个只消费却没有收入、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和缺少信用评价的群体。随着大学生校园网贷平台在全国高校校园内蔓延扩散,各平台以“借钱不怕坑,还款不用愁”、“零门槛,无抵押”等虚假口号诱骗在校大学生透支信用、盲目消费。部分同学为赚取利息差价,将学费或通过借贷的大额现金投入网络借贷平台中。部分学生甚至充当宣传员,误导更多的同学陷入网络借贷、透支消费,导致数名同学或因网站突然关闭血本无归、或因收不回贷款欠下巨额债务而被迫辍学躲债,家人只得卖房。

校园网贷平台用门槛低、审核松、无抵押、放款快的特点作为吸引大学生的诱饵,网贷平台也大多借此招揽客户注册会员,进而由“发展下线可得到实质分红”的奖励使得更多的人深陷其中。大学生由于借债风险意识不足,不少人被“套住”。一些简单的骗局,利用大学生金融知识的缺乏,才得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卷入其中。“低利息”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不少校园网贷APP打出“月息0.99%”的标语吸引大学生参与,实际上真正需要偿还的款项是所借贷款的139.8%,实为惊人。

“校园网贷”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业,也让一些家庭背负沉重的债务。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却干着“高利贷”勾当的网络贷款,在利益的驱动下,将“罪恶之手”伸向脆弱的大学生。在一些高校里,网络贷款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网络贷款广告放大了其显性的正功能、却回避了其隐性的负功能。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并不缺乏预防电信诈骗和“校园网贷”的安全教育,却依然有一些学生上当受骗,为何?财商教育的缺失,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抵御诱惑和欲望,最终“上了贼船”。理财作为一种人与资本的博弈游戏,充满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大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本身就比较匮乏,在利益博弈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如果轻率、糊涂地陷入“校园网贷”,难免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丰富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有助于“校园网贷”的破题。

与银行传统商贷模式相比,校园网贷“到款快”极具诱惑力,因此也广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偿还能力,网贷的窟窿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一旦消费欲膨胀,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陷于失信、违约的困境,以至有学生竟然不堪重负,失去生命。

事实上,网贷只是一个工具和平台,究竟扮演的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网贷消费乱象的症结,在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过去上中小学时,一切开支由父母包揽,自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到了大学,手中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生活费,却不知道量入为出,往往计划性购买少,冲动性购买多,甚至为了面子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在网贷兴起前,大学生中“上半月饱死,下半月饿死”的“月光族”现象并不鲜见。从目前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来看,一些大学生在网贷消费方面,缺乏必要的理性。

对于此,大学生社会经历较少,在没有经济收入时。一定要会保护自己,提高警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