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沪剧表演班成功排演叫好

上海戏曲学院2013级沪剧表演班的毕业大戏《陆雅臣卖娘子》在兰心大戏院上演,这也是继7年前毕业的2006级之后又一批沪剧新人集体亮相。虽然新人们的表演还比较稚嫩,但一向对新人十分热情的沪剧观众却相当捧场,昨晚的上座率将近9成,几乎可以与成名演员相媲美了。(新民晚报7月12日)

戏曲艺术传承,有自己的规律,无论是本土戏曲样式的沪剧,还是京剧、昆剧、越剧和其它戏曲,都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培育和造就一代戏曲艺术接班人。过去上海的沪剧、评弹、滑稽戏等艺术门类,都通过开办学馆形式,从学龄前儿童中选苗培育,才造就如今舞台上的一批著名演员。7年前,2006级沪剧班毕业,进入上海沪剧院后直接成立了青年团,为正处于后继乏人的上海沪剧院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批青年演员如今活跃在沪剧舞台上,成为上海沪剧院的中坚力量。上海沪剧院这几年创作演出的新版《魂断蓝桥》《回望》等,均由这些青年团演员担纲,而在《邓世昌》、新版《敦煌女儿》等重点剧目中,青年团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沪剧观众中赢得一批忠实的粉丝。

作为上海本土戏曲,沪剧深得上海中老年原住民的喜爱,年纪大一点的上海人,都会哼一二段沪剧唱段,从《燕燕做媒》,到《为你打开一扇窗》,但如何培育和造就更多的沪剧传承人和年轻演员,必须从儿童开始抓起,从体制上突破,有效传承沪剧艺术的瓶颈和体制障碍,才是一条根本大法出路。

戏曲是市民大众的艺术。就沪剧而言,发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田头山歌的沪剧,是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独特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形成,见证着浦江两岸的日新月异,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和风土人情。这次演出的《陆雅臣卖娘子》是沪剧传统老戏,在滩簧、申曲时期,该剧就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唱腔和表演也十分精彩,上海沪剧院的老中青几代演员都曾演出过该剧。此次2013级沪剧班选择这出戏作为毕业大戏,也是对沪剧传统的一种传承。戏校五年的学习,为学员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排演整出大戏,则是青年演员成长的必经之路。让戏曲艺术后继有人、传承有序,是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也是各类戏曲艺术努力践行的必由之路。要花力气大力培养年轻戏曲演员,从孩子抓起,发挥老一辈戏曲演员传帮带作用,为传统戏曲繁荣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同时要通过舆论传播和媒体宣传,推介年轻戏曲演员的演出和成长过程,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去亲近传统戏曲,成为喜爱和传播戏曲的观众。

保护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实际上就是保护中华文化基因。期待在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进程中,通过培养年轻的戏曲演员,激发戏曲艺术的创新活力,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戏曲作品和年轻演员出现,让戏曲艺术持续长久焕发青春活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