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标签是会变的,规则你都明白吗?

千人千面的展现结果,其底层的驱动就是标签匹配,是买家标签和产品标签的匹配。

本篇将会给大家讲解买家标签和产品标签的产生原理以及匹配逻辑以及为产品打标的方法。理解这些,对于我们操作店铺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买家标签很简单,当一个新注册用户还没有任何购物经历的时候,TA所填写的注册资料就是TA的初始标签。但是这个初始标签很脆弱,这个买家一旦开始购物,TA的购物行为就会形成这个买家真正的标签。注册资料可以随便乱填,东西不可能随便乱买。

这个买家所购买的产品的类目、属性、价格等各种特征,都会成为买家标签,买家在购物过程中的行为(收藏、加购、比价、看详情、看评价、看问大家、看猜你喜欢、看有好货等等),也会成为买家的标签。这里的标签,我们可以认为是买家的购物特征。系统也是根据买家购买的产品,以及买家在购物过程中的种种行为,来为这个买家打标的。一个人在淘宝上行为越多,购买的产品越多,系统对这个人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全面,就可以更加准确的为这个买家推荐TA喜欢或者需要的产品。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在淘宝购物几年的买家,那么你家住哪里,你家几口人,你是否单身狗,你家有没有小孩,有几个小孩,小孩多大,你家有没有车,车是什么牌子的等等,系统都一清二楚。这些都是买家的标签。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系统对用户的打标有多少个标签,但是肯定是非常细化的。

另一方面,由于即便是同一个人,可能在不同品类下的消费习惯并不相同,又由于很多买家号背后并不只是一个人的需求而是代表了一家人,所以一个买家的标签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整体的,而是随着消费场景的变化,会表现出个性化的特质。比如我在买鞋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具消费能力的特征,因为我买鞋都会买1000元以上的;但是当我买T恤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就很普通,几十元的T恤是我的最爱。又比如说,同一个账号,我和我老婆都在用,我老婆会买衣服,但是从来不会买鞋子,而我只会买鞋子而从来不会买衣服,那么这个账号在鞋子这类产品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男性的消费特征,而在服饰品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女性特征。买家的标签个性化甚至会细化到搜索词的维度。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产品的标签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才是我们商家更关心的。

就像买家注册之后的初始标签一样,产品在刚刚发布之后也是有初始标签的。这个初始标签取决于产品发布的类目、属性和价格(折后一口价,即搜索时显示的价格)。而系统就会根据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和价格,给产品进行人群匹配,让跟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价格相符的买家人群有机会看到这个产品。

比如我们上架了一双凉鞋,发布在了女鞋类目,那么这个时候系统就会更倾向于匹配女性来对这个产品进行展现;假如说这个产品选择的属性是高跟、鱼嘴、黑色等,那系统就会匹配喜欢穿高跟鞋、喜欢鱼嘴喜欢黑色的女性来对产品进行展现;假如这个产品售价为598,那么系统会匹配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女性来进行展现。如果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填写正确,定价也合理,那么刚开始的展示人群,就是准确的。这就是淘宝系统千人千面原理的目标,这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的。

当产品有销量之后,系统对于产品标签的识别,就会从产品发布的类目属性和价格,慢慢转到对‘已成交用户’所带标签的识别。因为正常来说,购买这个产品的人,一定是需要这个产品的人,那么跟这些人类似的人群,应该也需要这个产品。这个逻辑完全没问题,所以系统会根据‘已成交用户’的特征(标签),来推荐相似的人群来展现这个产品。那么有多少成交用户之后,系统对标签的识别会转移到已成交用户呢?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一般来说,有几十笔销量的产品,系统对标签的识别,应该主要是取决于已成交用户的。

按照系统的构想,如果我们产品定位、定价正确,那么系统最初根据类目属性和价格推荐的人群,就会变成这个产品的第一批成交人群,而这些成交人群,又会给产品带来更多的相似人群。所以不管是初始标签,还是成交之后的已成交用户标签,应该是平滑过渡始终统一的。这样这个产品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慢慢卖起来。

但是很多商家往往等不了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实我也等不了。所以这里面需要一些我们的运营操作,来加速这个过程。但是很多商家在这个环节上就会进入歧途了,那就是刷单。记着,只要刷单,必然会造成标签的错乱!所以刷单其实是对标签最大的伤害,很大几率会把产品的展现人群破坏掉,这样会造成两个结果:1,产品本身的潜在消费人群无法看到这个产品;2,能看到这个产品的人群,实际上没有购买这个产品的需求。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给产品打上想要的标签。

我们之前已经写过了,标签的重要性以及标签产生和匹配的原理,给大家喝了很多鸡汤,但始终没给勺子。接下来就是要给勺子。

之前我们说过,产品标签就两个要求:首先要准确,其次要丰富。准确很好理解,标签不准确,会导致人群不精准,展示的人群并不是产品的消费人群,这样的展示是无效的。那么丰富呢?经常有商家说,丰富和准确不是冲突的吗?其实并不冲突,丰富的意思,就是准确的标签越多越好。

比如我们的产品是童鞋,这个童鞋既适合男孩穿,也适合女孩穿。潜在的消费人群,是家里有男孩的家长和家里有女孩的家长。假如现在我们通过老顾客的活动,为这个童鞋累计了30个基础销量,但是这30个买家家里都是男孩,这时候这个鞋的男孩标签就会被打标30次(如下图)。那么这个标签准确吗?当然准确。但是这就够了吗?当时不是。因为女孩的标签还没有被投票,这时候女孩的家长在搜索的时候,这个产品的展现就会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产品标签仅仅精准是不够的,还要足够的丰富。所以同样是通过老顾客回馈活动给新品做30个基础销量,不同的操作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如何为产品打标。

我之前说过了,产品的标签,后期主要是靠成交用户的。其实从广义上来说,用户的典型行为(浏览、收藏、加购、成交)都会给产品打标,只是打标的权重不同。用户会浏览这个产品,说明是想了解的;而收藏和加购,代表用户对产品产生了兴趣;而购买则是用户对产品最终做出了选择。打标的权重也是成交收藏加购浏览的。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把用户在产品上的典型行为当作在为这个产品的标签进行投票。当一个买家(20岁,女性,学生)浏览了产品A,那么就会为产品A的3个标签(20岁,女性,学生)各投一票;如果产生收藏或者加购,就会各投5票;如果购买,则各投10票(真正权重的比例我们不得而知,未必是1:5:10,这里我们只要知道购买收藏加购浏览就好了)。这就是产品与的买家交互中产生标签的过程。一个产品的标签票数越高,越容易被有相同标签的买家搜索展现。

既然买家的浏览、收藏加购、成交都可以给产品打标,那么我们为产品打上正确而丰富的标签,方法就是找到产品的各种适用人群来浏览、收藏加购、成交。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走:1,知道产品需要什么人群;2,找到这些人群来浏览、收藏加购、成交。

如何知道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人群?两个途径:1,商家自己对产品的定位和认知;2,数据参考。

首先,我们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客户,商家心里应该是有数的。如果这个你都不清楚,那就别卖货了(但是真实情况就是,确实很多商家就是这样,有个产品,就拿去卖了,至于想要卖给谁,心里根本就没数)。商品是卖给人的,我们的商品准备卖给什么样的人群,准备让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去使用我们的产品,这些,在销售之前都应该考虑清楚的。一件衣服,你是要卖给学生,还是要卖给上班族,是让她们逛街穿,还是要让她们上班穿,要想清楚。这就是我们对产品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的认知,也会决定我们需要的人群标签。

其次,可以用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在哪里?生意参谋的市场行情(专业版)搜索人群。根据我们产品的期望引流词(你希望拿到流量的引流词,带有属性词的大词),来分析这个引流词的搜索人群特征,进而来佐证我们对商品标签的定位是否符合我们期望引流词的人群特征。下面来看一个例子:引流词是‘儿童棉鞋男童’。

如果我们的产品的期望引流词是‘儿童棉鞋男童’,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搜索词所代表的人群的大致特征,女性为主,公司职员为主,消费客单价50-70和70-120这两个区间最多,年龄26-30和31-35最多。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当然,在查看引流词搜索人群特征的时候,要多看几个期望的引流词,把人群特征综合起来一起判断。

知道了产品需要的人群之后,那么去哪里找到这些人群呢?我们主要的途径有3个:1,店铺内的老顾客;2,店铺外的自有渠道;3,推广工具。

店铺的老顾客,尤其是店内同类产品的老顾客,是为新品打标最好的人群。新品上架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老顾客群、CRM系统、微淘等老顾客维护的渠道来发布新品上架的活动,给予老顾客一定的优惠,让他们来成为新品的第一批成交用户。老顾客的标签跟产品需要的标签相符度是很高的,用自己店铺老顾客打标是效果非常好的。

2,店铺外的自有渠道包括了自己的朋友、一些网站或者APP的资源等。比如我们卖童鞋,孩子学校的家长群、培训班的家长群都可以去做一些宣传,给予一些优惠,这些人都是适合童鞋产品的精准客户。又比如我们卖运动护具,可以在一些运动网站、APP上去做宣传,同样给出优惠力度,也能吸引到一些精准人群来购买。

3,推广工具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打标工具,只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推广费用。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直通车的人群溢价功能来拉取我们想要的人群,让我们的产品展现在我们需要的人群面前,让我们需要的人群先看到产品,进而浏览、收藏加购、成交等,为我们的产品打上正确的标签。

直通车是非常好的为产品(新品)打标的工具。我们花钱用直通车来引流,带来浏览收藏加购和成交,其实目的并不是仅仅是为了获得直通车渠道的这点流量(直通车本身通常都是亏钱的),而是为了通过直通车买来的流量,帮产品打上想要的标签,进而在搜索渠道(这个流量就是免费的了)得到跟直通车买来的流量人群相似的人群流量。花钱,买来流量,打上标签,吸引免费流量。就是这样了。

最后画张图来说明一下这个原理。

产品上架之后,通过直通车引流100人(花钱的),这100人有标签A~G。这个时候产品就有了A~G的标签。进而在搜索端,具有A~G标签的100万人,就有了搜索到产品的可能性,产品就圈到了这100万搜索人群(不花钱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