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式?柳絮式?40年前上海时髦姑娘爱烫啥发型?

原标题:迎春式?柳絮式?40年前上海时髦姑娘爱烫啥发型?1978、2000、2018......张家宅这些珍贵影像带你看上海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1978年拍摄的纪录片《上海新风》,镜头中的里弄街巷、商店工厂,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我们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发起的“找寻四十年前的你”征集活动,几位张家宅的老居民重新聚到一起,故地重访,来寻找当年的记忆。

小弄堂、老虎灶、菜市场……上个月我们举行的看片会上,这些熟悉的场景在屏幕上一出现,老邻居们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天蒙蒙亮,就拎着菜篮子排队买菜;在路边早点摊上,用筷子穿起四、五根油条;时髦的姑娘在理发店里,对着照片,犹豫着是烫个“柳絮式”还是“迎春式”,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日本导演牛山纯一在《上海新风》纪录片里感叹!“在上海,有那么多人烫头发,使我非常吃惊。”他说,烫发店里“柳絮式”和“迎春式”两个发型最流行,烫发还分为电烫发和冷烫发,价格其实都不便宜。他还好奇地现场采访了正在烫头发的上海姑娘。

“请问你喜欢电烫发吗?”

“是的。”

“为什么呢?”

“漂亮。”

年轻姑娘略带腼腆地回答,因为漂亮,所以喜欢烫头发。身边有不少女孩子,也都喜欢。

看到片中的这个场景,张家宅的老邻居们,都很有共鸣。俞颖青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直住在张家宅,通过看片会,她又重新找到了几位老邻居。大家约齐了时间,再回张家宅,走走看看。当时附近有好几家理发店,片子里出现的是哪一家呢?俞颖青对自己的答案,很有把握!

石门二路邮政局朝北京路走,有个叫北京理发店。为什么我可以基本上断定它是北京理发店呢?因为它的镜子是圆的。刚刚开始我去烫头发的时候,好像到那个地方去过!

老邻居们热络地讨论着、回忆着,以前烫头发,头上夹满了夹子,还拖着电线!过去的电吹风,好像是铁做的,特别沉!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

追寻着记忆,俞老师和老邻居华志平、陈惠婷沿着北京西路,一路走一路聊。张家宅原先一条条深深的里弄,如今大部分都已变为高层住宅小区。大家感慨着,大街上,姑娘们的发型更加多变,当年居民们觉得拍纪录片很新鲜、稀奇,如今只要拿出手机,就能轻松记录生活。

别说时隔40年,20年前,张家宅地区的变化已然不小。俞老师是在2000年拆迁搬离的,那时,她特意拍摄了许多照片。翻看相册,老弄堂老房子还能看出《上海新风》里的模样,但墙壁上挂着一串空调外机,弄堂外的马路上跑着各式小轿车,不远处,已是高楼林立。

在《上海新风》里,还记录了几位张家宅居民从纺织厂退休的场景,戴着红花,坐上卡车,由同事欢送回家。

上海纺织博物馆创始人蒋昌宁说,那个时候,纺织是上海的母亲工业,张家宅和周边区域,在纺织厂上班的人非常多!而纺织厂有个传统,职工退休时,会由车间工会组织一场欢送会,还会敲锣打鼓,把一些杰出员工送回家,以感谢他们对工厂的奉献。

这是上海纺织博物馆里的沙盘,亮着灯的一幢幢模型小楼,都是上海曾经的纺织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市中心的纺织厂陆续关停、转型,成为了创意园区、商务楼宇,以及纺织博物馆里的一份份档案,门前青砖上刻下的一个个名字。《上海新风》中提到的“居民们把弄堂作为厨房、餐厅,在家门口刷牙洗脸、吃早饭”的场景也早已留在了历史中……

老邻居们感慨着,1978年那会,谁也没想到,如今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就拿张家宅来说,原先弄堂周围,开的都是食品店、粮食店、点心店,现在周围一圈,都是银行、商务楼!

走着走着,话匣妹和俞老师她们一起,来到了北京西路上几幢新建的红色砖墙小楼前,看外观和当年张家宅的老房子颇为神似,不过,现在里面开的是银行,还有豪华汽车品牌的展厅……

历史和现代、传统和时尚就这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常看常新,却又隽永醇厚的模样。

特别鸣谢:

上海音像资料馆、SMG惟实(voice)工作室

部分张家宅照片由俞颖青老师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