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类攻击主要是利用网络协议簇自身的漏洞发起攻击

欺骗类攻击主要是利用网络协议簇自身的漏洞发起攻击。在计算机网络中,若利用伪造的身份进入被攻击的系统中,并向其输入错误的指令,这容易导致系统出现错误操作,甚至对黑客做出信任判断。此时,黑客利用被系统信任的身份进入主机,能够有机会使用软件的“后门”。通过欺骗方式的不同,此类攻击主要利用的对象包括IP、DNS、电子邮件及源路由等常见的网络特征。

黑客是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系统漏洞或攻击行为进入他人电脑或网络服务器,并对电脑或网络进行恶意操作的人。黑客攻击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在网页cookie中隐藏黑客代码、指令,从而获得他人电脑的控制权,或是散播病毒,其中木马病毒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方法。

网络病毒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能够插入计算机程序并破坏计算机功能与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性能和自我修复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不同类型的病毒都各有其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共性,包括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和潜伏性等。

系统漏洞一般是指软硬件及协议在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防护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使得黑客能够通过漏洞进入系统甚至是破坏系统。网络的基础是网络协议簇,而网络协议簇在实际实现上多考虑到运行效率,没有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因为这容易增大代码量,导致运行效率降低,因此可以说网络协议簇本身就存在设计问题。网络协议设计问题的存在、复杂的配置 (一般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比较复杂,容易被操作人员错误配置,导致出现漏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被黑客所攻击和窃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