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古典吉他大赛起,看艺术赛事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联姻”

昨晚,第三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暨第九届吉他邀请赛以一台“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收官。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十余场高品质的公益音乐会精彩亮相,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火力全开”……业内人士指出,这项全球参与最广泛的古典吉他大赛,也是一次艺术赛事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联姻”。

图说:“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上的吉他四重奏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有广度:在商圈“偶遇”

刚过去的周末,在仲盛世界商城一楼购物的白领李颀因为吉他乐曲《爱的罗曼史》而停下了脚步。“第一次听《爱的罗曼史》是在韩剧《蓝色生死恋》中,吉他现场演奏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原来她“撞上”了吉他邀请赛中的一场中外演奏家进商圈音乐会。早在第三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暨第九届吉他邀请赛筹备初期,策划团队就想得很明白:专业比赛不能只是小众的盛会,而要成为大众的文化盛宴。于是,上海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等就专业性把关,而闵行文广局、江川文化馆等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发力。

李小姐见已满座,干脆买了杯咖啡站在一旁听起了演奏会。她头一次了解到,吉他分民谣、古典、爵士、摇滚、弗拉门戈等多种。让她念念不忘的《爱的罗曼史》主旋律则取材于西班牙传统民谣,并由古典吉他演奏。商场内,二三四层楼的顾客同样被优美的吉他曲吸引,有人靠着栏杆凝神聆听,有人掏出手机拍摄视频,还有人抱着孩子随乐摆动。

在上海文化云上,超过32万名网友在线欣赏了两场商圈音乐会与“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的直播。

图说:“弦动上海”吉他音乐会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有温度:来社区弹琵琶

曾有不少群文工作者困惑,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从哪里来?对于江川街道来说,国内外顶尖演奏家云集“家门口”便是绝佳的机会。大师们也爱和老百姓亲近。澳大利亚吉他演奏家肯·穆雷说,在广场上、商场里的弹奏更放松,吉他本来就是崇尚交流的乐器。

这不,多名国际知名演奏家专程来社区“做客”。在江川合生邻里中心里,江川路小学的孩子们合奏琵琶曲《赶花会》,浓郁的西南风味令吉他大师如痴如醉。曲罢,吉他二重奏乐手马特奥·梅拉与洛伦佐·米歇利颇有默契地来到孩子们身边并端详起琵琶。光看不过瘾,他俩干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凭借扎实的吉他功底,两人的琵琶“处子秀”竟有声有色。临时客串“小老师”的四年级女生朱煜欢表示,“琵琶是代表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连外国人都那么喜欢,我更得好好学。”

居民还手把手地教演奏家包馄饨、饺子。外国演奏家一边品尝着自己的作品,一边意犹未尽地感叹道,中国文化有回味,最大的遗憾是“做客”的时间太短了。

有深度:进校园组乐队

此外,为期6天的邀请赛正释放长久的影响力。一个吉他基地将“落户”于闵行中学,首批百名学生将自9月起接受专业培训并组建吉他乐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和江川文化馆将联合向学校输送优秀的吉他教师。

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介绍,未来每一年,闵行中学、民办文绮中学的起始年级将各设一个40-50人的吉他社团,招募感兴趣的学生。每周安排4课时的校内训练。在学员掌握吉他的基本演奏技巧后,老师将带来齐奏、重奏、合奏的训练课程。他举例,如果吉他社团的学生从文绮初中部考入闵行中学高中部,这意味着他将有机会享受最长7年的系统化吉他课程。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长期的培训课程也将塑造学校和区域内的艺术氛围。吉他邀请赛播下的艺术种子正在发芽。(新民晚报记者 肖茜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