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冲走几十辆车拷问城市良心

7月19日夜间到20日早上,甘肃省兰州市出现强降水天气,多个监测点降水超过50毫米。暴雨造成多条城市道路出现积水,部分公交车暂时停运或绕行。坡度较大的道路积水流速较快,几十辆路面行驶和路边停放的车辆被水流冲走。目前兰州市已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派出交警、建设、水利、城管等部门人员处置积水情况。(7月20日央视新闻)

四川、重庆遭遇暴雨侵袭的消息刚刚淡出公众的视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又打了兰州市一个措手不及。虽说暴雨是城市严重内涝的直接原因。但是,数十辆路面行驶和路边停放的车辆被水流冲得无影无踪。这样的消息不由得让人不寒而栗。事实上,不仅是兰州暴雨成灾,每到雨季,全国各地城市一片“看海”奇观,城市内涝严重,应急管理滞后,显然难言正常。

针对城市“看海”怪现象,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对地下管廊建设并不上心,城市内涝似乎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应该承认,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社会效益显现比较慢。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关于城市下水道,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过:“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的房子越盖越高,马路越修越漂亮,但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一些地方暴雨频发,固然有天公不作美的自然因素,但是每逢暴雨,城市看海、汽车淹水、岸上捕鱼的场景就会重演,一些城市还发生了积水淹死人的悲剧。

面对暴雨淹城的质疑,一些城市往往以“暴雨多少年一遇”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陷辩解。前几年一场大雨让南京成为一片泽国。对此,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城市地下管网设施不能应对暴雨袭击,职能部门负责人还以“国家规范”来推卸责任,显然没有说服力。某些人只想着城市的面子,罔顾城市的“里子”,热衷于打造夺人眼球的形象工程,而不想着把纳税人的钱用来投资实实在在的地下排水设施、良心工程。有些人选择性作为,如何让人信服?

曾有消息说,武汉因为地铁施工,清末铺设的水管退役。百年前铺设的水管至今正常使用,从未爆管。而现在的下水道为何常常爆管、堵塞,城市逢雨必淹,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民生优先”的口号常常挂在某些人的嘴边,有的地方有的人为何光说不练呢?其实,把地上的形象工程与地下的“城市良心”放在正义天平上衡量,孰轻孰重、谁缓谁急,并不是一个疑难问题。政府热衷投资形象工程,不愿意投资公共设施,不愿意优化地下管网,实际上是政绩观错位,形象观异化。相关部门为何不可以放缓上马形象工程的步伐,把打造形象工程的热情转移到地下管网建设这样的民生小叙事上来呢?

频繁内涝已经敲响了城市建设的警钟,中央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与排涝防洪效率纳入官员政绩评价体系,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地下,完善地下管网系统,增加城市排涝、防洪能力,提高城市应急水平与专业救援能力,让市民少受“看海”之苦,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财产。如此,才能增加民众公共安全感,体现执政者的良心与责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