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大西安腾飞插上翅膀

丝博会上展示的无人机。 (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丝博会上展示的智能仿真手。 (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首先在科教领域拉开。

1977年年底,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1978年初,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全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家。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紧接着,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拨乱反正 开启科技新时代

1978年全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西安也不例外!从1985年西北第一家技术市场——“西安技术市场”开业、领西部科教改革风气之先,到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从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荣获“2007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到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始终是大西安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1978年,西安市召开科学大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强调落实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政策,肯定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奖励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的科技成果264项,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7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发(1978)118号文件,“为了加强我市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把科学研究搞上去,市委决定成立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79年3月1日正式对外挂牌办公。

据市科技局整理的《西安市科学技术局三十年(1979—2009)》记载,在经历“文革”破坏之后的恢复时期,我市科技系统主要做了恢复和建立各级科技管理机构、落实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使科技奖励工作走向正常化等工作。

市科委成立后,下大力气狠抓科委机关及所属单位的思想、组织和业务建设,拨乱反正,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实现安定团结。恢复建立了各区县科委,市级有关委、办局科技处等科技管理机构,发展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在部分工厂企业建立了科研室(组),形成了一支专业科研队伍,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开展在组织上初创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在市委及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文革”时在科技人员中制造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调整了占当时应调整总人数91.8%的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的专业岗位,恢复了近千名科技人员的干部身份,并对当时全市6294名工程技术干部进行摸底,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科技干部技术职称的复查套改工作,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四化”建设的积极性。

市科委成立以后,就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改革沿用的50年代苏联的那一套科研管理体制和方法、走出自己的路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签订技术合同,加强科研管理责任制;区别不同情况,科研经费对部分项目由无偿拨款变为有偿使用等,为以后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安市的科技奖励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未及时得到应有的奖励。1978年,市政府在科学大会上集中奖励了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264项。市科委成立以后,积极筹备科技成果奖励大会,1981年1月20日,对我市自科学大会以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1982年6月制定的《西安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及管理试行办法》中增加了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内容,这是我市出台的第一个涉及对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地方性规章。此后,每年均对推广运用好、效益显著、技术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这些改革初期的政策措施,迅速纠正了“文革”时期对科技领域造成的危害,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科技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市级科技三项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数十万至200万元左右,1996年为420万元,1997年激增到20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2009年达8600万元。而2017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资本化带来GDP增量约200.9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在75%以上。

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西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军事院校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3家、两院院士62位,科研院所95家,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西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军工单位44家,其投资控股和管理的单位207户;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2017年“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5年9月,西安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7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新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达26.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39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4.9%,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22.1%、20.9%、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和企业专利授权大幅提升。法士特和乐业光伏产值突破百亿元,过百亿元企业突破11家。加大科技投入,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4.8%。众创空间达到422家、面积1389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11529家,吸引创业就业人数22.96万人。(记者 杨斌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