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人请收下这波“回忆杀”......

解说全文

引子:相传700多年前的一天,岭根青年王斌仲到法洪山上砍柴,中午时分躺在一块岩背上歇息,不久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梦中,他来到一个溪水流经的山岙,只见其中碧波荡漾、百花盛开。

可正当他要细细感受眼前美景时,不知从哪儿传来的两只喜鹊的唱和声把他给叫醒了。

午后,斌仲挑着柴禾回家,把自己的梦境告诉给了家人。大家纷纷对此表示好奇,也都支持他去一探究竟。

于是,斌仲就在当年还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找寻了好几天,终于被他发现了一处清静祥和的居所,和梦中所见无二。

他认为这个山岙正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于是,离家别祖,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多年后,村人就依照传说给这个山岙取名作“水岙”。

除了一日三餐,老陈每天都要做的就是打理自己的收藏。年届耄耋,陪伴自己多年的藏品就像儿女一般,给朴素的生活平添了几分精彩。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入行,老陈的收藏类别逐年丰富,每一件都积攒着一个故事。他清楚,旧物有情,是因为承载着人事的变迁。所以,记忆,才是自己最丰厚且无价的珍宝。

观音竹制的躺椅,是老陈早年的手作,如今他每天的大半时光就在这泛黄的椅面上沉淀。这是老陈想要和更多人分享平生故事的起点,和几乎所有仍住在水岙村的村民一样,安于岁月也等待倾听。

留住乡愁、引来游客。上任一年多的村书记王同县,每天奔波的就是如何让老人们的记忆活起来。

活态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是水岙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后,落在王书记肩上的一副重担。青年时外出打拼,为人父后重回故里。他认为路行千里也不能忘记祖业。祠堂的修复,他说自己笃定了很久。

王同县:这座祠堂本身已经快要倒坍了,村里的老百姓都在和村里一届又一届的村长书记反映这个问题。我们就想办法,看着就这样倒坍的话实在(可惜),这些有历史记载的东西,不要在我们的手里消失,也要想方设法把它修回来。

王同县:村里的这个祠堂是王氏宗祠的祠堂,修建是1838年重修,到目前好像是180年了,上面的栋梁有字写着的。老一辈的人说村史有680年左右,但到底具体多少年我们也不太清楚。以前我们水岙村家产已经算最大了,这边大家都知道水岙家产最大。这边到岙底罗 、西坑、 长坦、大于坑的田地都是我们村的。

大暑前后,施工也热火朝天。工人们起早贪黑,王书记一天几次去到现场。请来市里面的专家学者多方计策,积极听取村里老人们的建议。他希望修缮后的祠堂能够尽可能多地还原旧时的景象。

王同县:这个祠堂修修大概需要两三个月差不多,到目前已经基本完工了,花了大概在50多万左右资金。我看这个祠堂修缮之后也挺好的,我发现其他村的文化礼堂弄得挺好的。接下来我就想把我们的祠堂也弄成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弄好之后,村里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老人协会也腾到这里来。

年轻人外搬,村子的发展逐年缺少内生动力。王书记觉得,事业可以在外边做,生活的轨迹却不能离家的原点太远。文化礼堂也不能只有个空架子,他盘算着小小四合院能承载更多的团圆,等到今年的中秋来临时,这里能够恢复自己童年印象里有的欢笑与热闹。他萌生了一个点子,准备走家串户,寻访些能够起到唤醒与传承作用的老物什。

王同县:原来村里家中遗留下来古老的东西,也准备在文化礼堂展览展览,让大家都能看看,让这个东西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接下来的小孩都可以知道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简介什么的写一点让大家都知道,不然年轻人都搞不清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用的。

乡里乡亲,全村120多个家庭里的常住户,说起来都像是自己的亲戚。王书记享受着这份温暖。他想起小时候和自己同住一个四合院的国培阿公家里,有一张八仙桌。和善的老人或许会完成自己的夙愿,他想着老王要是放心割爱,村里的文化礼堂就将多一份好素材。

老王没有拒绝晚辈的请求,他对水岙村的依恋远胜于年青一代。只要家乡建设得好、发展得好,他恨不得出更多能尽的力量。王书记感念老王的慷慨,八仙桌之外,他更为保重的还是彼此之间的情谊。他满心盼望老人长寿,他知道,村里无价的财富,正是老人们对故土的珍爱。

王同县、王国培:国培公,你这张桌子借给村里放在祠堂里给文化礼堂用一下可以吗?(文化礼堂用一下没有关系,你只要有用放在那里都没有关系。)这张桌子大概有多少年了?(年数大概有200多年差不多了。)这张桌子历史挺长久啊!(我现在已经83岁了,根本不知道。我爷爷在的时候分的这张桌子。)

送走客人,已近午饭时分。老王,简单的生活滋味饱满。中午,他要做一碗甜润的汤圆,每天的日子都值得期待。

王国培:(城里)不想去啊 我自己喜欢在这里,(儿女)让我去宁波我都不想去。我们老的人吃的东西和年轻人合不来,我们自己动手能做,还自己烧好。要烧得软一点吃,自己在这里很自由。我自己会烧饭的,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在村子上做厨师,碰到红白喜事,我都站在别人厨房里帮忙烧饭的。

王国培:我现在83岁,我自己的孩子有九个。我跟他们说,如果我身体有不好了,就打电话给你们,你们再过来。身体要是好,手脚健朗,你们就不要来,他们自己现在都有车,没有关系的,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就马上来了。

习惯了,就是最好的。故土山水的慰藉,没有令独居的老人寡言欢笑。他清楚感恩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命。

这个季节,席草正当收割。编草帽,是水岙妇女之间代代相传的、编织岁月的手艺。何冬女阿婆,每天照管家人饮食外,空闲时也会偶尔做一顶练练手。而今,这已不是一样能养家的本事,好好封藏席草以备不时之需,只因有对日子的怀念。

何冬女:学做草帽很多年了,跟娘学的。我们以前没有书读,都学做草帽。

林玉花阿婆,也是草编的一把好手。花甲已过,眼神不如早年精准,费时费力,赚手工钱渐不值当了。她开始寄希望于两个儿媳,但在城里创业的媳妇们已经没有时间静心学艺。她又期盼着两个孙女儿能对此感兴趣,哪怕能听自己讲讲一二三点的门道,热闹热闹也好。

林玉花:以前是靠结凉帽买米吃的,我们这里是山区。(现在)年轻人结不来了。

她们都没有学了比起编草帽,两位阿婆更喜欢采茶,更能赚些家用的贴补。春茶、夏茶、秋茶,一时不落。虽然质量没有成熟品牌出产的那样过硬,但每天工作之余,书记王同县也不忘泡上一杯解乏。

王同县:原先我们村里最早的时候也是有种茶叶的,我们小时候知道的时候也是有种茶叶,后来茶叶不太好的时候,都被砍了去种田,现在我们也是种茶。我们村里以(种)茶叶为主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每天到正月十几的时候,最早的茶叶就可以采摘了,但我们村这个茶叶采摘之后都是卖鲜叶卖掉了。

夏茶,因为卖价低廉而人工成本大,很多茶厂鲜有加工。但在水岙,炒茶设备在酷暑里也已经运作了20多年。王永康,土生土长的水岙人。多年制茶,业内享有口碑。新一批夏茶的订单接入,他必须和妻子杨晓霞一起,顶着高温及时完成。

王永康:(水岙村)专业做茶的只有我了。茶叶你不做你也没有办法,农户摘下来你不做也没有办法,只要收了都要做的。一天多的话有一千四、五 ,一千五、六(斤),少的话就四五百(斤)。实在要做的,现在的天气那么热,夏、秋茶就只能挣点工夫钱,基本没有什么花头,春茶可以挣点。

取之乡里,馈以乡邻,这是老王夫妇恪守的经营理念。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水岙茶的名声能够更加远播。现在最让他们担心的是专业的采茶工越来越少,但满山的茶树还在郁郁葱葱地生长。这其中,有几代人的心血浇灌。从担子到车子,从足迹到车轮,关于人和茶叶的故事,从未断绝、也将绵延。

说到村子的明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待。老书记王永榜,希望环境能够像以前那么好。新到的一批垃圾桶,分发到户。村庄整洁、人人有责。老王书记离岗不离职,尽心宣传,他还将积极参与环保的落实工作。

今天,在城里读书的孙女王晓璐放假回来,老王书记打算给她补充一份学校里读不到的知识。

王晓璐、王永榜:爷爷,你今天去干什么呀?(我们去楼上看看村里的族谱。)什么是谱啊?

(原来祖宗代代传下来的。这是新的,这是老的。喏,这是新谱,原先在岭根村重新修撰的。)

不忘来处,才能走得更远。老王书记寄予孙女,将来功成名就仍要记住老家。这一份惦念,并不纯为报效乡里,而是关于中国人骨子里,对于仁、义、礼、智、信的体会与传承。

监制:牟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