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谷歌眼镜为自闭症儿童带来希望:可帮助他们识别情绪

8月6日报道 美媒称,谷歌眼镜给自闭症儿童带来新希望,可以帮助他们识别情绪。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8月3日报道,亚历克斯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在生命的前7年中,他很少抬头看自己的妈妈唐吉·卡林拜恩。后来有一天,他开始眨巴眼睛迎接妈妈的注视。

卡林拜恩记得她曾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然后亚历克斯再次与我对视。”

这是9岁的亚历克斯出生以来首次能够与人进行短暂的眼神接触。卡林拜恩把儿子身上的变化归功于一个意想不到的自闭症治疗手段:谷歌眼镜。

报道称,从2017年1月开始,作为斯坦福大学一项初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亚历克斯每周都会有几天佩戴该设备。这项研究的结果于8月2日发表。该研究资深作者丹尼斯·沃尔对本刊说,研究人员希望检验一个假设,即这种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配合使用的眼镜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识别情绪并发展出关键的社会能力。若不佩戴眼镜,他们就可能错过这些发育阶段。

报道称,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会记录儿童的视野,一个小屏幕和一个话筒给儿童提供视觉和声音提示。当这名儿童与其他人互动时,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会通过谷歌眼镜的话筒或屏幕识别并指出其他人的情绪。在持续使用该设备仅仅一到三个月后,相关家庭报告称,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眼神接触增加,与他人的关系改善。

报道称,在这项名为“超级力量眼镜”的研究期间,自闭症患儿在家中佩戴眼镜6周。早些时候,该研究团队还在一个实验室中观察了患儿的情况。迄今为止,这些科学家已经观察了超过130名患儿。

研究人员发现,一般患儿的“社会反应量表”评分出现了7分的变化。斯坦福大学儿科和生物医学数据科学副教授沃尔说,对一些患儿而言,这实际上意味着以诊断标准衡量,他们不再被认为患有自闭症。

杜克大学自闭症和脑发育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丁·道森对本刊说:“诸如谷歌眼镜等技术可能给我们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带来革命性变化。能在现实环境中应用并且不需要受过培训且收费高昂的治疗师的治疗手段尤其吸引人。”

并未参与此次研究的道森说:“通过该设备提供的一个简单提示,例如一个视觉情感符号,患有自闭症的人就可以学会留意并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

报道称,在美国,自闭症是增加最快的发育紊乱症之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每59名儿童中就有1名可能被诊断患有自闭症。

由于谷歌眼镜可移动且便于携带,相关家庭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使用该设备。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希望,患儿家庭有朝一日可以普遍使用这项技术,由保险公司承担费用。沃尔说:“我们希望把这种力量置于相关家庭手中。”

报道称,尽管如此,但沃尔还是警告,仍需做更多工作来确认这些积极结果。

但来自患儿父母的反馈已经非常明确。他们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更专注,能够更有效地与人交流,并且能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对许多家庭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导卡林拜恩(右)使用手机app连接亚历克斯(中)佩戴的谷歌眼镜。(美国《新闻周刊》网站)

【延伸阅读】港媒关注内地拍卖自闭症患者画作:艺术是他们的表达方式

9月3日报道 港媒称,一个中国慈善机构通过在网上出售自闭症患者的绘画作品的方法,共募集1500万元。这些收入将帮助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

据香港《南华早报》9月1日,由无障碍艺途的自闭症会员绘制的36幅彩色画作于8月中旬在QQ网络的公益平台上出售数字格式的画作,最低捐赠为1元人民币。

报道称,该活动直到8月28日晚上微信用户开始转发此次募款活动后这场活动才得到大家的注意,到8月29日下午捐赠渠道关闭时已达到1500万元的目标。

其中一位是上海一家国有银行的客服人员冯丽(音)。

冯丽说:“这些自闭症孩子和成年人的画都很美,风格与荷兰艺术家梵高相似。我对他们的才华印象深刻。”

她为购买的画支付了1元钱并表示她并不认识任何患有自闭症的人,但相信自闭症患者需要帮助。

冯丽说:“我为他们感到难过,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无障碍艺途的创始人苗世明说,这笔资金将用于改善自闭症患者、脑瘫患者和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报道称,无障碍艺途在中国的10家分支机构为这些残疾儿童和成人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

新华社报道,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内地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患者。

报道称,这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影响人的社交技能、行为举止和言语,但在内地,自闭症往往被忽视。

报道称,艺术是自闭症患者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苗世明说:“他们通常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他们强烈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他们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

但杭州的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却对这类艺术募捐不以为然,提醒人们不要相信自闭症天才的刻板印象。

曾与自闭症儿童工作多年的李老师说:“它给人们一种浪漫化的观念,认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天才。人们往往忽视了自闭症的坏处,包括自闭症患者有时无法自理,或者不能口头表达自己,去正常的学校。”

报道称,这些画作的数字展览将在上海南京东路地铁站展出。(编译/胡婧)

资料图片:4月2日,合肥市孤独症康复协会等机构组织的“照亮来自星星的孩子”世界自闭症日公益宣传活动在合肥市杏花公园举行,这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在活动现场绘画。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延伸阅读】人工智能玩转科研 发现自闭症基因

人工智能(AI)可谓目前科学界的头号“网红”,从沃森(Waston)机器人不到10分钟诊断出白血病,到“阿尔法狗”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从战场到太空,随处都可见其身影。美国《科学》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人工智能也已渗透进科研领域,正以各种方式玩转科研。

寻找新粒子的踪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粒子物理学家就开始“摆弄”人工智能。当然,他们的领域很适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大展拳脚”,因为几乎每项实验都需要在粒子探测器获取的海量类似数据中找出微小的空间模式,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的强项。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人工智能已“跻身”物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之列。

粒子物理学家力图使带有巨大能量的亚原子粒子相互碰撞以释放出独特的新物质微粒,从而理解宇宙的内在运行逻辑。例如,2012年,科学家们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种粒子可以解释所有其他基本粒子如何获得质量。

不过,这些奇异粒子并非自带标签。在LHC,约10亿次对撞才出现1个希格斯玻色子。与此同时,它会在十亿分之一皮秒(1皮秒=万亿分之一秒)内衰变成光子对或μ介子等其他粒子。而且,碰撞中会产生很多不相关粒子,使得“重现”希格斯玻色子愈发艰难。

费米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普西帕拉萨·巴特介绍说,神经网络等算法的优势就在于从背景中筛选出信号。在粒子探测器中,光子通常会在电磁量能器中创建粒子束,电子和强子虽也如此,但它们的束流与光子的稍有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可通过发现描述束流的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它们区别开来。此类算法还能将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产生的光子对与随机光子对区别开来。

当然,目前物理学家仍然主要依靠对基础物理的理解来发现新粒子和现象的“蛛丝马迹”,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计算机专家保罗·卡拉费拉表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到2024年,研究人员将升级LHC,使其碰撞率提高10倍,届时,机器学习将在应对数据洪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探寻自闭症的基因根源

对于遗传学家们来说,自闭症是一项棘手的挑战。遗传定律表明,它拥有强大的遗传因素。然而,已知在自闭症中起作用的基因变体只能解释约20%的病例,寻找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其他变体,需要从与2.5万个其他人类基因及周围DNA有关的数据中寻找线索。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有鉴于此,普林斯顿大学计算生物学家奥尔加·特洛杨斯卡娅与纽约西蒙斯基金会合作,希望从人工智能那儿获取支持。

特洛杨斯卡娅将上百个数据集结合在一起,数据涉及哪些基因在特定人类细胞中活跃、蛋白如何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及其他关键基因组特征位于何处等。随后,她的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基因相互作用的图谱,并将已确认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同数千个与自闭症有关的未知基因进行比对,希望找出它们的相似性。此项研究标记出了另外2500个可能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相关成果去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不过,正如遗传学家最近所意识到的,基因并非“单打独斗”。它们的行为受附近数百万个非编码碱基的影响。这些非编码碱基同DNA结合蛋白以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确认哪些非编码变体可能影响附近的自闭症基因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特洛杨斯卡娅的研究生周健(音译)正利用人工智能解决这一难题。

洞悉化学合成的秘密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马金·泽格勒和其他人则正在将人工智能引入他们的“分子厨房”。他们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分子制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挑战——从数百个潜在的基本模块和数千种组合方法中找出最合适的方法。

于是,泽格勒和导师马克·沃尔勒博士以及计算机学家麦克·普瑞斯博士求助人工智能。他们并没有对化学反应规则编程,而是设计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程序,可自学化学反应如何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网络学会了如何预测合成过程中某个特定步骤的最佳反应,最终它提出了从头合成分子的“配方”。

这三位科学家利用40种不同的目标分子对程序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的分子设计程序进行比较。在两个小时内,传统方法提出了合成22.5%的分子合成方案;人工智能则完成了95%。泽格勒即将前往伦敦的一家制药企业工作,他希望用这一方法改进药物的生产过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机化学家保罗·文德博士表示,现在判断泽格勒的方法是否有效还为时过早,但他认为,这一方法“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泽格勒说,人工智能就像化学领域的GPS导航系统,善于寻找路线,但不能自行设计并实现完整的合成过程,因而不会很快取代有机化学家。

【延伸阅读】两岸自闭症孩童才艺秀演绎感动和温暖

新华社厦门6月19日电(记者付敏、陈旺)18日晚,以“放牧阳光”为主题的2017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两岸自闭症才艺秀”在厦门举行。海峡两岸的自闭症孩童和家长的才艺表演,让现场充满感动和温暖。

来自广州的韦一哲以一曲李斯特的钢琴独奏《钟》拉开了晚会序幕。随后,来自福州、台湾、杭州、厦门的自闭症孩童和家长,分别进行了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为观众献上一场感动与感恩盛宴,赢得了阵阵掌声。

来自台湾的王荣坚第三个上台表演。在六分钟的时间里,他用小提琴演奏了《The Piano+Victory》,技巧娴熟,神情专注,令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我们是第二次参加这项活动,感谢主办方提供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王荣坚的母亲董雯萍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两岸自闭症家庭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经验,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妇儿帮扶基金主任、福建省自闭症康复教育协会会长郭海良表示,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两岸民众展示爱、传递爱、播撒爱的公益平台,引导人们走进自闭症孩童的内心世界。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秦国英介绍,今年的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活动还配套增加了“两岸自闭症才艺作品展”,“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展示孩子们的才艺,展示他们积极乐观、勤奋自强的品格。”

本次活动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

【延伸阅读】科学家确认52种智商相关基因:智力与自闭症有出人意料关联

5月24日报道法媒称,科学家22日宣布,发现52个与人类智力有关的基因,其中40个为首次得到鉴定。

据法新社5月22日报道,研究结果还发现了智力与自闭症之间出人意料的关联,可望有朝一日帮助破解自闭症的起因之谜。

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总的来看,智商测试结果的差异有20%是这些新发现的“聪明基因”造成的。

阿姆斯特丹神经遗传学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设计者丹妮尔·波斯蒂马说:“我们首次得以发现智商中的大量遗传效应。”

大多数新发现的、与高智商相关的基因变体在调节脑细胞发育、特别是神经元分化和突触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作用。

由30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梳理了早前的13项研究,这些研究详述了7.8万人——全部是欧洲裔——的基因概况和基于智商测试的智力评估结果。

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使研究人员可以扫描和比较数十万个基因组,将DNA的微小变化与疾病、体型或天资进行匹配。人类基因组有大约2.5万个由超过30亿对基础分子构成的基因。

许多与高智商相关的遗传变异也与其他特征相关,这些特征包括:求学时间更长,婴儿期的头围较大,个子高,能成功戒烟。

波斯蒂马说,最强、也最令人惊讶的是与自闭症的关联。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高智商有关的基因变异也与罹患泛自闭症障碍的风险较大有关。”

反过来,缺少某些高智商基因的现象在患有精神分裂症或肥胖症的人群中更常见。

为了挑战自己的成果,研究人员分别核对了他们所借鉴的13个数据库——每个使用了稍微不同的智商测试——与52个基因变体,看看智力与基因概况之间的匹配是否成立。结果的确成立。

他们还扫描了未在研究中涉及的一个大型数据库。相关性再次得到验证。

波斯蒂马解释说,科学家必须扫描数以百万计的基因组才能把“聪明基因”全部找出来,而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原始数据不够,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就智力而言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她表示,“我们鉴别出了52个最重要的,但还会有更多。”

【延伸阅读】关注自闭症儿童:黄鹤楼将为“星星的孩子”点亮蓝灯

新华社武汉3月30日电(记者罗鑫)记者获悉,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当天,武汉黄鹤楼公园将点亮蓝灯,并举办“星星的孩子作品展”及相关手工作品义卖等活动,为自闭症儿童送去温暖。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王念红介绍,自2012年起,为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1400余栋地标性建筑物在“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点亮蓝灯,以唤醒全社会对自闭症问题的重视。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已连续多年点亮蓝灯,与世界各地的知名地标遥相呼应。

记者了解,除了亮灯活动外,今年汉秀、木兰云雾山等武汉33家景区组成“武汉旅游景区温暖团队”,向全社会发出邀约,邀请“自闭症”孩子家庭于4月2日来到黄鹤楼,共同见证黄鹤楼为“星星的孩子”点亮蓝灯的温暖瞬间。

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导致的终身发展障碍,症状一般在3岁前出现,患者多为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