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全球奢华的水下城市

科学家指出人类的未来可能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水下城市已成为必须,因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地球将会变成现实版的“水世界”,目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筑师已经谋划这种可能性,他们开始打造这种具有未来派色彩的水下城市。

迪拜水下酒店

水下酒店(Hydropolis Hotel)是一家规模庞大的豪华酒店,由全部位于海下的220个客房、酒吧、饭馆、商店和剧场构成,面积超过伦敦的海德公园。水下酒店给人的感觉是科幻小说和科幻影片中才有的东西。水下酒店位于阿拉伯湾沿岸地区,客人可搭乘位于隧道内的一辆列车从陆地前往这个水下城市,它位于水下60英尺,自称为十星级酒店,水下酒店定价约为5500美元一晚。

海底生物圈2号

“海底生物圈2”号(Sub Biosphere 2)是一个水下城市概念,想象一座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城市,城市能根据需要从漂在海面上到潜入海底。“海底生物圈2”号由八个生活、工作与农场生物群落围绕一个大型生物群落而建,后者有维持整座城市运转的所有必备设施。从理论上讲,只要充足的补给和准确的消息,“海底生物圈2”号可以承受从飓风到核战争等各种灾难。

漂浮的摩天大楼:“旋转城”

从技术上讲,“旋转城”(Gyre)不是漂浮的摩天大楼,更像是“海底刮刀”。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旋转城”是一个由浮动平台和下降至海面400米处的长条水下城市组成。这个浮动平台有四个“臂膀”,为整座水下城市提供浮力并为大型船只提供停靠的港湾。“旋转城”由太阳能、风能和波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

澳大利亚海洋城

有些水下城市被建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澳大利亚海洋城。这座以水母为灵感打造的海洋城“Syph”不是“建筑物”,而是“生物”,因为每个“生物”都有特定任务,比如制造食物或为居民提供住所。

阿姆斯特丹水下“未来城”

阿姆斯特丹长期以来面临人口激增和用地短缺的问题,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尖锐。许多超前意识的建筑师提出为阿姆斯特丹打造一座“漂浮的未来城”,这样的概念也会有一些水下城市的功能。

能够自给自足的漂浮“水中刮刀”

“水中刮刀”就像“旋转城”与澳大利亚“Syph”海洋城的综合体,是一个水下倒立式摩天大楼,这座水下城市同时还运用了一些奇特的仿生学技术。来自马来西亚的设计师萨利阿德雷说,“其生物发光触角为海洋动物群提供了生活和聚集之地,同时又能通过运动收集能量。”

“海神”水下度假村

斐济的“海神”水下度假村原定于2008年开工建设,后推迟至2010年初,但仍未能按计划开工,目前尚不清楚这个项目还能否启动。如果最终成为现实,“海神”水下度假村将在一个面积为5000英亩的泻湖底部建24个豪华套房,可一览周围美景,不过,这座水下城市估计入住价格不菲。

亚历山大港水下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潜水员发现了亚历山大古城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26个狮身人面像。但很少有人能亲眼见过沉入地中海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如果世界第一个水下博物馆能够建成,公众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文物。按照设计,这个半潜式博物馆由四个船帆形状的结构组成,每个代表罗盘上的位置,将使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可以遵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有关保护水下遗产的规定得到妥善保护。一个研究小组目前仍在尝试如何在不破坏这些珍贵文物的情况下建设这座水下城市。

美国明尼苏达州神秘水下城市

从1996年开始,公众就痴迷于一段关于“秘密水下城市”的文字:这座城市不是在某个神奇的地方,而是在明尼苏达河深处。“明尼苏达州曼凯托市官方网站”以一座建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城传奇来引诱游客前往,并称这一发现得到“世界知名天体地质学家西摩尔波托姆斯”的证实。事实上,这个网页是由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制作,旨在向学生表明大家不能相信在网上看到的一切,当然,这样的真相肯定会让游客感到失望和困惑。

Trilobis 65“水下家园”

将来人类无论是否因生存需要而必须在海底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挤进人口众多的水下城市或住宅群。如果你有钱可以选择类似于现代游艇的半潜式寓所:圆形 Trilobis 65“水下家园”,这个家园有一个观景台,可以提供360度视野,售价在400万至500万美元(约合3300万至4100万人民币)之间。

豆荚式漂浮生态栖息地

你不妨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住宅内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豆荚式生态栖息地所需能量由风力涡轮机提供,生活在这里的人吃的是来自自家菜园的新鲜有机食物,喝的是来自附近一条河流的纯净水。除此之外,这个自给自足的家实际上还是一个漂浮的可以移动小岛,帮助一家人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最严重恶果中幸存下来。

这个漂浮的水下城市名为“水荚”,本身是一个由可循环材料建成的小型生态栖息地以及一个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社区。2009年,一群负责建造的艺术家入住“水荚”并在纽约东河上漂流了4个月。

取经于“星战”的水下城市:海洋研究设施

Facility at Sea由詹森·梅拉德设计,灵感来自于《星球大战》。这座海洋研究设施主要构件是一个类似树干的圆柱,海洋研究设施的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均位于圆柱之内,例如能量储存设施、引擎室以及控制室,这座水下研究设施可以采取海下和海上两种方式,身在其中的科学家可逗留6至12个月。

生态友好型但不切实际的白令海峡大桥

横跨白令海峡的生态友好型大桥显然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想法,但却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如果最终梦想成真,这座大桥不但可以促进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能保护野生动物,它所呈现的视觉奇观与其它任何已经建造的建筑截然不同。白令海峡大桥由Off Architecture建筑公司提议,是一个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使用清洁能源的生态水下城市,可以与海洋生物和睦相处。除此之外,大桥内还建有一家公园以及一个乌托邦式“明日村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