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

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学习方式与学习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也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时代教育信息化有哪些特点,教师如何应对?———编者

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课前的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终端自主完成探学任务,平台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帮助教师摸清学生认知起点。教师从学生观看视频次数、作答修改次数、作答效果、作答时间等不同维度掌握学生的整体和个体的课前学习情况,并调整上课进度安排。课后,根据课前、课中反馈的数据,系统会自动分层推送个性化作业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

这是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一幕场景。

在日前芥末堆举行的“GET”大会上,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副校长熊攀介绍,该校智慧平台不仅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通,还能自主创建校本资源库。学校采取“课文负责制、课型承包制”等方式,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改革,已经趋于常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李玉顺表示,信息技术除了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外,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教学管理、教学场景、考试评价等方面。

近些年来,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呈现出应用不断深化、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据教育部资料显示,近五年来随着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受率从25%上升到9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度改善。此外通过数字点教育覆盖的项目,解决了400多万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因师资短缺而开不出课的问题,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

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

“Whalesaremammals。”(鲸是哺乳动物)

……

8月2日,在VIPKID召开的战略发布会上,记者看到,在跟外教互动中,6岁学员然然听到mammal这个单词时,脸上显出疑惑的表情。此时后台推送给外教一个提示:can’tundstandmammal(不理解mammal这个生词)。随即,外教立即对生词进行了解释,然然脸上露出了微笑。

VIPKID创始人米雯娟介绍,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VIPKID实现了“教学评练测”场景的AI全覆盖。在VIPKID在线课堂,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整判别教学双方的情绪和表情,实现及时抓取,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质量分析,进而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强化双方教学效果。

李玉顺介绍,“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学习方式与学习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具体包括提供链接海量有关信息源的通道,使学生有机会实现无边界学习;学生有机会体验实景学习,更好地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学生有机会开展即时交互的合作互助学习;将难理解概念可视化、三维立体动态化;使难表征过程具象化;学生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展示与记录。此外,在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下,教师能够快速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诊断,并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精准性)。”

在会上,熊攀展示了一节数学老师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评判教学质量的视频。老师打开大数据系统,向学生们展示了月考班级的整体情况,包括班级最高分、班级均分、年级排名等;接着从“成绩报表”中的“分数段分布图”上看出:由于本班的分数段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导致班级均分下降。通过这一结论,老师立即着手安排班级内学生成立互帮小组,共同提高班级均分。

在传统课堂领域,通过对数据的积累、挖掘、对比、分析,教育信息化平台已经能分析出:哪些课程最受欢迎,哪些课程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哪些教师应该获得帮助,需要哪些帮助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则可以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挖掘、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在教育领域,大数据正在大放异彩。有句话说,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Technology(数据科技)。

在熊攀看来,以前教育信息化更注重硬件建设,但硬件仅仅是支撑数据输出的基础,现在是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数据才是整个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数据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熊攀介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设信息化平台,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并为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供有效信息。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数字资源开发应用取得了新突破,并形成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用比较薄弱,优质资源欠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等。

“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效不明显的原因表现为四个方面:数据孤岛、用不起来、拒绝产品化、不解决教育问题。”会上,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韫介绍,思来氏曾经对全国2000余家中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校认为学校存在信息孤岛问题,82%的学校认为用不起来,77%的学校拒绝信息产品化,71%的学校认为不解决教育内涵问题。

张韫分析,信息孤岛的症结主要在于教育信息化目标不够清晰,有些系统旨在提升管理效率,有些是立足为学生老师减负增效,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不同供应商在提供不同的系统,但标准不一,水平不高。“这其中,教师不具有常态化使用信息化的动力和能力,是用不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将教育信息化1.0引入的外部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2.0根本不在装备,也不在技术,而在于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初级实验中学校长寇延臣反思说,实现教育信息化2.0,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是根本。此外,如何打通校园装备管理的各个系统平台,以及能否直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看到每个硬件的应用效果,值得探讨。

“我们的教师往往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习惯性的抵制。”著名教育学者陶西平曾对教育信息化提出警示,如果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得不到重视,之前硬件建设的资金等于白花。因此,陶西平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包括他们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等。这些信息素养如果不能提升,即使配备了更多硬件,往往也是一种摆设。”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唐亮看来,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唐亮认为,“互联网+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缩减师生代际差异的重要手段,是改变教育保守倾向和弥合应用鸿沟的重要措施。”

为此,唐亮建议,“随着新教育技术的应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求教师把工作中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学会教学中研究和研究中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从而由‘摸索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