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这样的行为应当被约束!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 孟晓蕊

事件简介

近日,谷歌发布新的员工 “指南”,对员工在内部社区论坛留言板上的行为进行约束。“指南”的多数规定看上去似乎都是常识,其中包括在发布文章之前要三思而后行,以及尊重他人、“避免对群体或人群类别进行笼统的陈述”,并禁止 “恶意中伤、辱骂和人身攻击”。

谷歌警告员工,如果他们在内部论坛上发布的内容引发丑闻且最终成为诉讼的证据,或者对其他员工和公司产生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将会被追究责任。

谷歌这么做事出有因。据报道,去年,谷歌的一名工程师在内部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涉及性别歧视的文章。这篇文章曝光后,立即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争议。

分析点评

同事之间彼此友善、不突破道德和政治正确的底线,这些看上去是常识的人际交往原则,为何谷歌将其作为指南,郑重而严肃地向员工申明?

网络社会学理论认为,互联网络所营造出的电子虚拟空间,是一个 “新的场域”。每当人们上网时,他就介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却又与之密切关联的网络社会中。

人们会把社会交往中的种种需求, 比如表达观点、寻求认同等带到网络上。但虚拟空间也是一种保护屏,人们更容易释放自己的 “吐槽”欲望,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轻易吐露的负面观点和认知,也可能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

尤其是在内部员工论坛这种成员知识背景和工作背景类似的网络社区中,个体表达的观点往往在其他成员那里更容易得到共鸣。共鸣的频率高了,就容易成为一种团体无意识,如果这种无意识承载的是负面的观点,那么对于这个网络社区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不仅是谷歌,在国内的许多企业中,由于员工不当的网络言行引发的争议和负面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因此,在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对员工网络言行的管理很有必要。但问题是,网络给个体带来了多样化的身份特征和几乎无限的表达空间,对员工网络言行约束的底线是什么?应通过什么规则进行?这些问题仍有待通过实践的探索来回答。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个体主动为自己贴上一名企业员工的标签,或在与单位有关的网络空间内从事网络言行时,用人单位可以将其视作职务身份与工作场所的延伸,并要求他们遵守相应的规范。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值班编辑:何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