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的青年考虑过“裸辞”,你“裸辞”过吗?

不少职场新人会通过跳槽来寻求升职加薪的机会,有些人甚至还没想好之后怎么安排就作出辞职的决定,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裸辞”。对1972名18~35岁的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裸辞”过,49.4%的受访职场青年考虑过“裸辞”。(8月9日《中国青年报》)

“裸辞”并非新现象。几年前,由于电视剧《北京青年》的热播,很多人熟知了这个词儿,并尝试“裸辞”。如今,“裸辞”现象越来越多,既有主观因素,如不少年轻人随意、潇洒、不委屈自己,对工作想辞就辞;也有客观因素,如某些单位工作压力大或者薪酬福利不理想,也会造成“裸辞”。

“裸辞”之后,有的人选择旅游,有的选择充电,有的再找工作。有人认为,“裸辞”是调节紧张的工作与生活的一剂良药。从这个角度来说,“裸辞”有其积极意义。对“裸辞”人群来说,别人如何看待“裸辞”并不重要,因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裸辞”,都是一种权利。

“裸辞”者多为年轻人,年轻人除了有权选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勇于尝试各种生活和工作,敢于面对各种挑战,也不是坏事。对于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想体验“裸辞”也不敢轻易冒这种风险,但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则有较多“试验人生”的机会,体验“裸辞”也是人生一味。

尽管“裸辞”是“裸辞”者的权利,别人无从干涉,但坦率说,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或者有规划而缺乏执行意志,就缘于不成熟不稳重。而任何不成熟的举止,或许多多少少都要付出一定代价。比如“裸辞”有不少副作用,应引起年轻人重视。

“裸辞”很大程度上基于一种自信,既自信市场就业机会多,有更多好机会等着自己,也自信自己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还认为基本生活不用发愁,所以对辞职问题不会慎重考虑,想辞就辞。调查显示,47.3%的受访者称身边“裸辞”的人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也说明当前就业形势好。

不过,就业形势整体好,并不等于每个“裸辞”者想就业就就业。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这对年轻的“裸辞”者会形成一定竞争压力。何况,能否顺利就业还取决于专业需求。调查还显示,40.8%的受访职场青年称找工作不太顺利。

而且,“裸辞”很可能影响到“裸辞”者“五险一金”正常缴费,继而影响其社保权益。另外,年轻人对待工作过于随意也会影响今后就业,因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不太喜欢频繁跳槽的应聘者,原因是这种应聘者给人一种不稳定、不成熟的印象,而用人单位一般需要稳定的职工队伍。

还需要注意的是,“裸辞”者容易违反劳动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而要承受违约代价。《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部分“裸辞”者一冲动就有可能违约。

在笔者看来,“裸辞”现象不断增多,对有关部门是一种提醒——要看到“裸辞”背后,城市生活压力大、部分工作待遇低等现实问题。用人单位则要看到,薪酬福利和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可能存在问题,影响职工队伍稳定性。对于职场人群来说,你可以选择辞职,但最好不要选择“裸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