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2008年北京奥运时与外媒“唇枪舌剑” | 纵相专访

他为了发布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消息,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一待12天;他在3万多外国记者的瞩目下“见招拆招”,坦然自若;他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体育宣传事业.....他就是2008年时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的邵世伟。

2018年8月2日下午2点半,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人来人往,格子衬衫、花白头发、带有中国队LOGO的行李包,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利用邵世伟离京返乡前的空隙,对他进行了采访。

“凡是有预案的就不叫突发”

作为北京奥组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与外国媒体打交道是邵世伟当时的日常工作。“一本100多页,一共10本的问答,都做成了卡片。”邵世伟表示,奥组委宣传部的预案工作可谓“事无巨细”,但依然“会被问得措手不及”。

2008年,无数外国媒体到访中国,一次与欧洲记者团的交锋令他记忆深刻。

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还有4个月开幕,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Il Sole 24 Ore》是意大利影响最大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综合财经类报纸)副总编初见邵世伟,就冷不丁发问,“你们北京奥运会有什么遗憾吗?”

面对这颇具攻击性的提问,邵世伟回答,“说遗憾为时过早,如果说不足,那肯定有,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办。”

对方追问,“那么空气污染、交通阻塞等问题能否解决?”

邵世伟表示,“北京雾霾的确存在,交通拥堵也存在,通过北京奥运会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北京绝对会为奥运创造好环境。”

一听他的“大实话”,气氛立马产生了变化,对方这才问北京将如何创造适于奥运举办的环境?

在介绍了一系列举措后,邵世伟举了个例子,“悉尼奥运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通过临时立法改变了道路的单双行等等,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影响老百姓出行的前提下,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合适的环境。”这么一来二去,双方也打破了刚开始的“尴尬气氛”。

“所以在奥运期间的工作我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至于舆情的判断也是,只要是‘善意’的正面意见,该回答就回答,反对‘无中生有’的提问。”

北京奥运会境外持证记者有24000人。每天,邵世伟与他的团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记者,千奇百怪的问题,但是预案永远跟不上变化,每天的“意料之外”他们必须“随机应变”。正如他的那句名言: “凡是有预案的就不叫突发!”

谈“09年足球打假”

奥运会结束之后,2009年邵世伟走上了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主席的岗位。他不无感慨地告诉我们,“我上任后对中国体育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从改革开放前登记在册的304人,到那时的5000多人,看到中国体育记者的队伍茁壮发展,心里十分高兴。”

不久,中国足球爆出了“南勇案”,一时间“足球打假”在全国引起震动。面对全国体育记者,他在通气会上传达了“违法必究”的精神,中国足球在法制化的路上迈出了坚定一步。

“我觉得就是从那时起,国家在处理体育群体竞赛中的问题时明确了法制精神,遇到纠纷、遇到质疑,依法处理成为了标准。”邵世伟回忆。

而当谈到中外体育记者的差别时,他一针见血,“中国记者的工作是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外国记者的工作,个人或者说相对独立的因素较多,外国记者的报道有时不能代表新闻机构的立场。”

“武术入奥,一直在路上”

2012年伦敦,2016年里约,2020年东京⋯⋯中国武术一次次被挡在奥运会的大门之外。

谈到“武术入奥”,2012年走马上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的邵世伟表示,中国武术人入奥的努力从未停止。

邵世伟以身作则,自己也练起了太极拳,并拜访中国各地的武术大家,实地调研结合亲身实践来更好地推广武术。目前,经国家认定的武术拳种就有129种,“过去各地门派林立,意见不一,现在要做减法”,邵世伟说,武术要普及开来才是关键。

对于之前热议的“武术打假”事件,他认为就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传说被夸大了,反而对武术不利。“太极和散打原本就是两码事,武术里更多的是武德,并不像功夫讲究的是打斗。”

邵世伟表示,如今的正式武术职业比赛中增加了男女双人项目,这就是一个进步,“武术要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还有很多很多要做,但这条路不管多少代人都会一直走下去。”

下午5点的飞机就要起飞,这位17岁离家,出门在外40余载的“老新闻官”,今天终于踏上了飞往老家遵义的飞机,一偿照顾老父母的心愿。邵世伟说,“现在想回去好好陪伴家人,有些事再不做,就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同问异答

Q:在2008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A:08年之前我们的宣传工作很少受到反馈,不知效果如何,奥运会之后,从下到上都体会到了“传播必须有效”,而我们也做到了“有效”。

采访花絮

和邵老师约在机场见面实在“情非得已”,8月1日晚确定选题后我们联系了他,没想到邵老师即将乘坐第二天的飞机返乡,一问才知出门在外整整40年的他,终于要实现回家照顾父母的愿望。

于是才有了在机场的这次专访。尽管十年过去,但邵老师回忆起与外国记者的“斗智斗勇”依旧历历在目,回想起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依旧心潮澎湃,而他温暖的笑容与真诚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宝刀不老”。

在机场仓促之间的采访也因邵老师而变得“自然而然”,想必这就是一位“老新闻官”的能力与积淀吧。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作者:董怡虹 丁一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