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第 e 时间:同享“就业 + 康复 + 社交”,合肥蜀山有家人性化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

[ 合肥网资讯中心 ]

8 月 14 日上午,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清源新村小区内,一排平房修葺一新,18 岁的小乐正在认真地包装气球。" 他是自闭症,几年前我就在发愁,快成人了,没有工作就没有社交,生活无法充实,没想到这么快就就业了。" 小乐的母亲冯女士告诉记者,就业半年来,小乐的情绪明显好多了。今年 2 月份,合肥蜀山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蜀乐家园在西园街道设立第四家就业中心,目前有 10 名残疾人在这里就业,定期领取工资,管午餐,还接受康复训练。

10 名残疾人做手工出口美国

在 120 多平米发建筑内,设有操作间、休息室、多功能室,操作间里,10 名 " 操作工 " 围坐在长方形桌前,认真仔细地做着手工,正在加工包装气球装饰品,墙上还挂着他们的作品,节假日的气球装饰品,英文字母组成。

" 这气球饰品是销往国外的,包括美国等一些国家,之前还做过发卡、灯笼。" 负责人计恩芳介绍,10 名残疾人年龄 18 周岁至 48 岁,其中 4 名是精神残疾,3 名智力残疾,2 名肢体残疾,1 名是多重残疾。" 因为残疾,他们在外面很难就业,而且即使就业了,也没发进行康复训练。" 这群很难适应社会职场竞争的残疾人,也无法带来收入," 残疾家庭一般都有很大的经济负担。"

在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每名就业的残疾人每月由政府发放 1520 元的工资,有五险一金,享用免费午餐。

" 就业 + 康复 + 社交 ",他们不愿放假

" 在这里就业,不仅仅有收入,经济负担减轻了,对残疾人和家长来说,心理上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计恩芳介绍,中心有两名管理员,专门教授这些残疾人各项手工操作,还请了心理咨询师定期来给残疾员工及家长做心理辅导。

" 让孩子来这里上班,本身也是一种训练。" 冯女士介绍,简单的手工,既适合孩子的水平,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上班半年,每天都在进步。" 小乐喜欢乐器,每天都要弹吉他," 以前可能会从早上拖延到下午,现在一大早起来弹,因为他知道吃完早饭就要上班了,不能迟到,他喜欢这里,这里有朋友有同事。" 冯女士说以前就担心孩子生活空虚,没有朋友,现在就业了,小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 现在他们都不愿意放假。" 计恩芳介绍,由于高温,中心 8 月 1 起放假,原计划放假三周,结果过了两周,就有孩子打电话给她要求上班," 于是提前了一周。"

创收了大家共享,优秀的有奖励

" 最大的困难是他们坐不住。" 管理员金芳介绍,很多有智力残疾的员工最多能坐几分钟," 也很难教,一个步骤,可能教几天,也可能从头至尾都学不会。" 但是管理员一直耐心指导,有些家长也陪同," 大家一天天在进步。"

据介绍,目前中心已接了十几个订单,半年收益 3000 元,虽然不多,却给了他们很大激励。" 这笔收益大家共享,奖励了优秀员工,此外,带所有人出去玩了一次,去小庙摘桃子。" 节假日还给员工发放礼品,今年端午发了粽子和咸鸭蛋。

在这里 " 上班 ",康复、娱乐和工作是相结合的," 除了进行简单的劳动,在多功能室可以看电视、玩游戏、读书阅报亦或进行康复训练。"

(丁安梅 孙雨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