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阿里云程序员进工厂下车间,可能是第一代车间程序员

在阿里云,对一撮程序员来说,埋头写代码是过去式。

他们应对的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的需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帮助传统制造业解决痼疾、创造价值?

要把互联网技术带到工厂里,如果只是坐在电脑前码出一套工业算法,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难,但是脱离了真实的工业生产场景,这些算法只需要工艺专家看一眼,就会被全盘否定:“不符合真实的情况”、“不合理”。

他们去到车间,和工人师傅面对面交流,亲眼看明白每一道工艺流程。这条路最初由几位程序员率先趟出,并且行之有效,后来得到推广。

他们之中大多是年轻人,80后、90后,男生、女生,海归博士、本土大学生,毕业不久的、工作十年的,金融业跳槽来的、“老阿里人”的,形形色色,却都认同且坚持这种新的工作办法,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在车间里成长起来的程序员,在车间和办公室两头忙碌,获得了客户的认同、创造了真正的工业产值。

吾斯 男 80后 “出差和在办公室的时间比例是1:2”

我是2013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的,统计学专业。

毕业后我一开始留在新加坡工作,结果那份工作经常派我回国出差,一来二去觉得国内环境比新加坡更好,就选择了回国。

到阿里云上班的第二天我就被叫到杭州本地一家轮胎生产企业开会,他们的诉求是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高良品率。

当天和客户聊他们的需求,看他们的生产环节,想一想怎么用算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车间,当时的感觉特别新奇,没想到可以看产线。

后来发现,去车间其实是工作的常态。去年一年我在工厂出差的时间和在办公室上班的时间比例大约是1:2,橡胶、光伏、光纤、石化的车间都去过,主要还是江浙一带的制造企业,大约有六七家。

印象最深的是光纤车间,需要穿防尘服、戴耳塞,里面的噪声非常大。光纤很细,直径大约只有8μm~10μm,一点点杂质就能割断。工厂的设备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非常先进。

另外还去过一个石化企业,看的是生产PTA的化工装置,工艺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是串行或者并行,中间还有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真的太难懂了,刚开始一点儿都不明白,只能和那些已经有二十多年生产经验的老专家取经。艾思 女 90后 “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人家当然以为我在吹牛”

我是中山大学的数学系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找体制里的工作,所以当时去了深圳的中移动,后来跳槽到上海陆家嘴的银行,去年9月到阿里云。

刚入职的时候觉得挺受不了的,之前的工作都是朝九晚五,结果在阿里晚上九点下班都还算早。去年9月-12月也就是我的试用期,我一半时间都在车间,那时候每周要和团队去常州,一去就是两三天。

从金融到互联网、工业,之间的跨度挺大的。在银行的时候,做一个现金分期的产品,我用模型数据分析找到一个好策略,就能创造上亿的利润,但在工业上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可能以前的行业赚钱比较容易,但是工业上更需要脚踏实地、要情怀。

车间里的工作实际上非常忙,有可能这里有故障、那里有问题,师傅们每天的工作都很饱和,一开始也不会特别信任我,毕竟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跑去说我可以帮你们提高良品率,换谁都觉得我在吹牛。慢慢熟悉之后,看到我们在努力,也就慢慢有信任了。

来阿里云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跟我说,这个工作压力比较大、出差也很多,问我要不要想一想。我觉得以前学了那么多年数学、参加过那么多竞赛,想去技术难度大的地方,所以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现在我觉得状态还不错。

云襄 男 90后 “出差没休息好,回来就呼吸性碱中毒了”

我是计算机科学硕士毕业,毕业三年了。

阿里云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最开始我是做O2O方面的数据挖掘,比如人群画像、信用、潜客之类的分析,那时候不怎么出差。

2016年7月的时候调整到现在这个团队,当时其实没有确定的工业方向,只是有一个工业的项目在摸索,还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成。

那是我们第一次做工业项目,是团队三个人一起做的。第一次去客户那儿的时候,我们先和客户聊了一下需求,他们希望提高良品率,但是我们对客户的需求理解很模糊,因为没有去车间看,所以没有体感。

怎么办呢?我们就把客户的需求拆解开,一个个去车间里看现场、做分析,试了好多想法,看效果再一个个排除。这个项目做的很难,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最终交付,客户也很满意。

O2O到工业,其实本质都是数据,只是工业比O2O的难度更高,你必须了解业务场景、每个流程、生产的经验都要自己去搞明白。

我的同学现在很多在做机器学习方面的工作,有时候聊天说到又去哪儿出差了,大家其实觉得也算合理,你做数据肯定得要了解真实业务。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提升是非技术层面的,工业是项目制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考虑,业务、项目的整体进展都要了解,还要写客户需求文档,写SOW(工作说明书)。

当然现在我们的思路又拉回来了,要做产品化,技术上还要更深一点。

同事补充:有一次他出差可能是没休息好,第二天早起赶着上班就呼吸性碱中毒了(呼吸过于急促导致)。(云襄:我都忘了……)夏分 男 80后 “晚上下班后回家看paper,要看几十篇”

我做过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项目。一个是风机故障预测,风机部件很多,监控起来非常麻烦,风力发电场的位置又很偏远,大多在大西北,数据积累的非常少;另一个是LED项目,是工艺流程太长,数据参数太多。

我是浙江大学的数学博士。刚毕业的时候去的一家医疗信息化公司,去年来的这支团队,“工业是战略、医疗是民生”,我是这么理解。入职前也作了些准备,毕竟这个行业第一次接触。后来就是一边刷paper一边和专家学习生产的原理。了解一个新行业的时候一般要先看上几十篇paper,用下班回家的时间看,就是晚上看。

我的同学里面做老师的更多一点,其他的还有做金融和IT的,不过来了阿里以后也不太有时间交流了。

现在经常下车间、去工厂,虽然有点累,不过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因为可以见很多有趣的人。宇西 女 80后 “师傅说他们的经验是看火的颜色”

我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硕士,回国后我先在一家咨询公司担任分析建模师,做数据层面的咨询。

以前我的工作更偏方案实施,给客户提完落地建议后,工作也就结束了,我希望自己的经验可以沉淀下来。

之前我负责了一个锅炉企业的项目,他们主要想做故障的预测报警,我首先要搞清楚工业锅炉的整个生产过程,为了搞明白工艺我就爬了8米高的锅炉。

锅炉和一般产线不太一样,它的设备很大很惊人,现场气味也是臭臭的。爬之前我也没多想,只想着把工作做好。

工人师傅说话的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比如我问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发现锅炉故障了,师傅们会告诉我凭经验,而他们的经验是看火的颜色……他们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靠手、眼睛、耳朵就能分析异常,但是我们不能,就只能先自己观察,然后问工艺专家,再根据他们的说法去推理,在数据上会有什么表现。

更接地气一些,没有像现在这么接地气,没有直接跟工人交流。

锅炉跟一般的生产线不一样,就是一个很大的设备,现场就是几台很大的设备工作、臭臭的,没有太去想,就觉得挺长见识的,其他同事的项目也有参观生产线的,面对的不同行业车间就不一样,有些需要穿服装、有些炼钢可能就没有那么干净。

铭坤 男 80后 “背了十斤工艺专家的本子回来,请团队里的人吃水果一起干”

我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学的是通信系统工程专业。

毕业后我在德国的英特尔,回国后先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和工业IoT有关,以前也经常出差。来了阿里云后,没想到会负责重工业项目,经常需要去很偏远的地方。

比如有一家磷矿石企业在贵阳附近的山区,第一次去的时候司机还开错了路,开上了都是运货大卡车的老路,路上雾很重,全程大家都很紧张,花了1个半小时才到客户的厂里。

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去过四次了,每次去都住在山里的招待所。记得第一天晚上,因为白天很累,晚饭吃山里的火锅,放了满满一锅毛肚,觉得特别满足。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儿。有些企业他们原本的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每条产线每天每小时的数据都是工人记在小本本上,为了整理生产数据,我们只好把十几本本子从山里背回来,大概有十斤重,再买水果给团队里的同事,大家一起手动整理录入电脑,用了两三天才做完。虚修 男 80后 “没想到高中学的物理、化学知识真的有用”

我是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的,毕业至今大概有九、十年了。

两年前第一次做工业项目的时候,我是一脸懵逼的。当时客户想要把所有业务数据全部上云,这个数据量特别大,是我做了这么多项目、除阿里集团外数据量最大的,几千台机器设备的数据,要实现每秒钟的实时上传,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有稳定的云端传输通道。

第一次去客户车间的时候,因为这个客户是光伏行业的,所以车间和传统工厂不太一样,车间里非常干净,工人的操作、衣着都是井井有条,给人的感觉相当高精尖。

还有一个炼钢的车间,我们是真的到炼钢炉边上走过,红彤彤的炉水四溅,大概二三十米远就能感受到炼钢的热度,真的好像走近太阳,大家都觉得心惊胆战。但是能看到钢铁的制造过程特别感叹,从热钢水的淬炼到钢板的冷轧,最后你会看到钢条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往前传,那种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相当震撼。

做工业其实很有意思,感觉回到了高中时代,突然发现以前学的物理、化学知识,竟然又有用了。化学工业真的要用到原子反应、热量温度,物理工业就要装备组装,确实要符合力学、声学、电学的原理,真的就是这样。

互联网思维的确可以帮助客户,举一个小例子:有一位工艺老专家,他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20多年,以前处理日常数据是先把数据导出来到EXCEL里,再在EXCEL上用报表公式分析,花了几个小时做一张报表,其实只是为了最后看3-5秒钟,3-5秒就可以发现数据里的问题,这个时间产出性价比特别低。我们就给他们做了一个工业应用来解决问题,他们觉得好难,但其实我们会觉得特别简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