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年轻人还在担心下个的花呗怎么还

摘要:我妈生我被罚,我不生也要被罚?

撰文|蜜姐

“我妈生我被罚,我不生也要被罚?!”

今天一早,蜜姐就被群里的讨论震惊了。

细看,原来是最近一些专家建议:未来不生二胎,丁克的人统统都要交钱受罚。

前不久个税草案中规定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其中包括“子女教育支出”,这让单身人士们感叹未来要被变相征收“单身税”了。

“单身税”还未开征,不生娃、少生娃的人也危险了?

01建议强制缴纳生育基金?

近期,刘志彪、张晔两位作者在某媒体上发表了《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

其中,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

专家还说: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这建议翻译下,就是你不生二胎,就强制从你工资里面扣除一部分钱,给别人养二宝。

查了这两位专家的资料,原来是搞经济学的,从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此前也没研究过人口问题。

原来专家不仅分分钟钟玩跨界,张嘴就说的胆量也挺大,建议也是相当辛辣。

但这还没完。

02丁克们,颤抖吧

紧接着,中国政法大学的胡继晔教授又站出来发表意见: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建议“非常好”;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论证的理由居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过去如果一个家族里边,作为一个男性,没有孩子,是进不了祠堂的,所以他必须过继也要过继一个孩子过来”……

蜜姐怀疑,胡教授,到底是21世纪鼎鼎有名高等学府的大教授,还是穿越到现代的旧私塾里拿棍子打人教人记住“三纲五常”的老先生?

或者,只是想出名想疯了,才能说出这番连小学生都不齿的言论。

别说处罚,就是奖励,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证明,也未必有效。

02奖励一套房子才有点心动

年轻人不是胡教授所说的图自己享受,自私自利。大家努力工作,难道不是为社会做贡献?!

再麻烦这些喊着变相割韭菜的专家们,看看我国的家庭债务水平。

此前,蜜姐曾写文章讲过,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8月9日,《家庭债务风险再次拉响警报,你的财富还安全吗?》)

生一胎或者生二胎,除了众所周知的养娃费用、教育成本,关键还在买房上。

今年7月,易居研究发布了一份《80城房价收入比偏离度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全国83个大中城市中,有54个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房价透支状况。

以房价投资排名第一的厦门为例,房价高峰的时候达到了5万/平方米左右,随便买个小户型也是上百万,三口之家要想住个70平米的两居室,需要350万。

而厦门人的收入呢?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厦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19元,

也就是说辛苦工作一年,不吃不喝,也未必能买得起一平米。

如今,厦门的房价降了,可苦干一年,要买一两平米也是压力山大。

也难怪有的群里朋友说,别说补贴奶粉了,给点购房优惠了,那得奖励一套房子才能有点心动。

专家告诉大家,要掏空全家老小六个钱包买房,现在钱都拿去买房了,拿什么养孩子,还要养两个孩子?!

不提什么生育的权利,就让我们保留不生或少生的权利,行不行?

搞经济学的专家,就麻烦你认真研究下经济怎么搞好,或者经济出问题的原因在哪儿。

搞法学的专家,就麻烦你好好研究法律。

专家专家,能否专心研究一家之长,躬耕于你们的专业领域,不要那么积极地跨界支招,教人“韭菜的101种割法”,少操心人家房间里的那点事儿。

作为当年二胎、三胎的80后、90后总不能又被“双杀”:我妈生我被罚,我不生也被罚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