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赶走华为!上万员工分三批撤离,深圳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据华为员工透露,公司部分搬迁至东莞,是去年公司通告全员皆知的事情。

华为公司从7月1日起,正式开始搬迁。此次华为公司搬迁一共分为三批:第一批搬迁时间为7月1日,人数大约为2700人;第二批搬迁时间为7月30日,人数大约为3000人;第三批搬迁时间为8月30日,人数大约为8000人。

第一批搬至东莞的主要是研发部门和GTS(管理服务与网络保障业务部)。第一批次搬去的是这两个部门的小部门,据了解,这两个部门会分三个批次依次搬完。

华为员工透露,留在深圳的是华为总部与财经以及其他部门。

7月1日的搬迁共有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搬迁车辆将往返深圳和东莞松山湖,搬家货车标识有“华为搬迁专用车辆”。

从7月2日起,大约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估计往返车辆大约有1500辆(其中大巴70辆)。据内部人员表示,华为早上开往东莞的班车共有61条路线,以方便位于深圳各处的员工乘车。

这些车辆将每天早上7:30分别从深圳各区域发车,预计8:20~9:20分别大朗收费站和大岭山收费站,经环湖路到达溪流背坡村,下班18:00~19:00之间按上班路线返回深圳。车辆单程车程大约40分钟。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公司成立于1987年,目前有1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联合创新中心36家,研究院/所/室14家。目前深圳坂田的办公用地远远不够,华为终端目前有部分在深圳天安云谷租赁办公。

华为此次搬迁至东莞的部门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的研发团队,一方面节约商业成本,一方面给需要营商环境的终端部门提供更好的资源与空间。

除此之外,华为在松山湖基地的布局建设已日趋完善。据悉,华为松山湖南方工厂已正常运转,深莞两地不仅安排正常通勤用车,还将解决部分员工住房问题。

据华为内部员工爆料,华为在东莞会提供约3万套员工住房,包括:松山湖2000亩项目,预计2万套;松山湖安居房项目443亩,预计5500套;湖畔花园175项目,预计3000套;华为松山湖南区公寓115亩,预计2500套公寓。其中,一房占12%,二房占比76%,三房占比12%。分配原则根据华为内部积分排序,根据入职年限、东莞常驻年限、年度绩效、公司荣誉称号等等评分而定。

据新时代商业报道了解,华为首批开放的3000套东莞住房已经开始分发给员工,部分有资格的员工已经开始看房选房,不出意外的话,9月份可以成功入住。首批套房的领取资格是根据级别、过去4年的绩效、在东莞工作的年限算积分。最终第一批获得房子资格的员工大概达到3分,内部排级要达到15-19级。

华为员工透露,华为积分的算法是个人绩效占50%,公司级个人荣誉20%,公司工作年限15%,松山湖工作年限10%,个人职级5%。

华为员工透露,根据华为公布的房约,华为员工必须先租满5年才能购买,购买房子五年之后拥有房子支配权。至于网传的8500元/平的房价,华为员工表示没看到公布,不敢确定。

华为不得不部分搬离深圳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年轻活力有专长的人才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继续上扬的重要保证,对于科技公司也是如此,优质人才与科技公司相互聚集。然而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的土地供应能力是个明显的短板。这个短板造成了连续上涨的高昂房价,导致人们生活成本上升,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在不断飙升。

有人说,“深圳用上海三分之一的土地,供养着相当于上海三分之二的人口”,这句话确实点明了深圳在面对的挑战。

据公开资料显示 ,2017 年,龙岗商品房均价为41495元/平,相较于2007年的成交均价为10764元/平,这十年的上涨幅度已经达到285%。

据媒体报道,今年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且“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因此,华为部分搬离的原因乃是受成本所制约,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况且,华为部分搬至东莞之后,华为低于市场价的内部价提供给驻扎在东莞的员工。对员工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补偿,对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安定人心的好政策。

同时,有专家指出这也是华为产业链布局的需要,是公司能级提升、业务扩张的体现,也是总部所在地辐射力、影响力外溢的体现。

“华为总部将永远在深圳”

对于华为会不会搬离深圳?华为方面曾给出了官方回应:今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扎根深圳,展望未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深圳市政府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积极为华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和服务。华为公司将加大在深圳的投资力度,将新技术、新业务在深圳实现产业化,建设国际化的总部。

随后,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有着良好的法制化、市场化环境,在城市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深圳这几年总的各方面建设都是不错的。”

此前,对于外界传言的华为“外迁”,他直言这是不存在的事情,“深圳总部是华为全球的领导核心。”。

他还表示,“华为的总部永远不会离开深圳。”

2018年的“上市大逃亡”

如果说富士康、三星的离开,是因为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那么以高科技研发见长的企业,华为的离开,可能是在全球形势严峻,产业竞争加剧和企业发展受到潜在威胁下的一次大布局,互联网公司也陷入了焦虑。

遥想当初,小米宣称5年不上市,蚂蚁金服表示未来18个月内不考虑上市,王兴淡定地说美团不急着上市...

但仿佛一夜之间,通通被打脸了。“上市”成为近两个月以来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主题词:

从小米到美团,到富士康、宁德时代,再到优信、拼多多,一大波独角兽争先恐后,在全球市场谋求上市。

其中,小米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拼多多更是成立仅三年就“跑步”启动上市流程。此外,蚂蚁金服、滴滴、大疆也纷纷传出即将上市。

上市,无非是为了融资。2018年的上市潮,来得有点太猛。

这一次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字:缺钱。

而这更折射了一个现实:在去杠杆的大势下,“供血”的金融机构被抽干,互联网公司资金流动性压力与日俱增,这批公司极度渴望资金缓解“饥渴”。

小米在香港的IPO发行价最终定为17港元/股,估值约539亿美元,与最早媒体传出的1000亿美元估值相比直接砍了一半。

6月27日插旗美国纳斯达克的二手车电商优信,市值比上一轮融资时的32亿美元低,并且上市当天就破发,7月3日市值已经缩水至24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占比高达68.42%,依然阻挡不了这班亟待输血的互联网企业。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流血上市,实属情非得已啊。

当银根紧缩收缩,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外有美元加息吸引全球资金回流,内有去杠杆收缩货币流动性,融资渠道收窄,企业融资又贵又难。

不仅是制造业,互联网科技企业,房地产企业也陷入了“缺钱”的焦虑:

今年5月份起,碧桂园、富力地产、合生创展等大型房企相继爆出中止发债的信息。

今年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已有龙湖地产、富力地产、合生创展、花样年、东方园林、新城控股等10多家的债务被中止,涉及金额总额至少超过500亿。

6月27日,发改委推出境外发债管控,表示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

某国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大型银行已基本不向50强以外的房企发放开发贷和信用额度,部分银行甚至将合作范围缩至30强和20强房企。一些小型房企已经出现债务违约。

自6月25日爆出棚改暂停传闻至近日一周多时间内,房地产指数已经跌去逾11%。

而从今年来看,地产股一直维持着低迷的走势,从1月至今,房地产指数已跌超20%,市值蒸发超万亿元。

在房企资金链唱起“四面楚歌”下,连万科、碧桂园、恒大都坐不住了。

华为是深圳纳税大户,是中国科技领域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产物。高房价之殇,连华为都扛不住了,科技巨头华为大规模的撤离,你有什么看法?

转载:大漠还魂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