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张学军主任:想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他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亚洲刀王”张俊廷教授的博士生;

他是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他拥有16年的神经外科临床经验,个人累计完成手术2000例;

他就是新近加盟BDG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核心专家——张学军。

神经外科张学军主任

结缘神外 师从大咖

“在医院实习轮到的第一家科室就是神经外科!”张学军笑着说,感叹于人脑的精妙与神奇,他对神外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大脑。虽然后面也在其他科室实习过,但是神外带来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却是其他科室所不能比拟的,也更能体现个人价值。

而谈到自己的恩师张俊廷教授,张学军仍然满含感激与崇拜之情。十多年前,张学军还只是一位籍籍无名的住院医师,在当时的一场天坛脑科国际会议上,有位专家在台上做手术时突遇困难,是张俊廷教授上前施以援手,最终顺利完成这台手术。张学军被张俊廷教授出神入化的技术与临危不惧的气场所折服,暗自下定决心想成为其博士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严格的考核,最终如愿考上。

这些缘分、机遇与孜孜不倦的学习成就了今天的张学军。

张学军主任在手术中

虽然医患关系紧张 仍持乐观心态

从医十多年,谈及医患关系,张学军颇有感悟。

在张学军看来,少时的医患关系简单且和谐,医生开什么药病人便服什么药,病人十分信赖与配合医生。而从医后,医患关系就显而易见地越发紧张了。聊到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不愉快经历,张学军不禁叹息,说起前年遇到的一起医患纠纷。

前年过年期间,有一位患岩斜区脑膜瘤的病人四处借钱,请求张学军做手术。他很犹豫,一是病例复杂,手术难度很大,二是过年期间人手不够。但是病人苦苦哀求,甚至下跪。他被感动了,一咬牙喊来团队兄弟做这台手术。

从上午十点奋战到晚上八点,术中肿瘤出血,病人情况一度十分危急。手术结束后,病人家属一改术前开明的态度,翻脸指责、大吵大闹。张学军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找证人与家属当面对峙。

虽然这件事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依然对医患关系持乐观心态。因为像这样的纠纷实属极个别事例,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和病人变成朋友关系。对于这次离开贵州远赴上海,很多病人都非常不舍,更有甚者表示要跟随张学军来上海就医,只因对他的医品医术十分信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点出了医生与患者是生命共同体,相互信任才能共存。

张学军主任在讲学中

加盟冬雷脑科 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对于是否离开体制,张学军考虑了很久。加盟冬雷脑科前,张学军就职于贵州省最知名的三家医院之一,所在的神外科室也发展得很不错。但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内容与节奏、繁冗的检查制度让他一度觉得自己停滞不前,到了职业瓶颈期。终于决定离开体制后,不少民营医院都曾向他抛出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张学军选择加入冬雷脑科。

谈及为何选择冬雷脑科,张学军告诉笔者,一是因为冬雷脑科在脑科领域足够专业,这里汇聚多位资深的脑科专家,同僚之间相互切磋学习的氛围浓烈,也能接触到国际先进的临床技术与理念。二是被宋冬雷教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宋教授的倾囊相授、对服务细节的重视等,让他下定决心想要跟随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他看来,加盟冬雷脑科,离成为一名纯粹的医生更近了。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到了未来的规划。张学军希望将来能向恩师张俊廷教授和宋冬雷教授看齐,在自己擅长的颅脑脊髓肿瘤、脊髓脊柱等领域做到极致;希望能将冬雷脑科的先进理念传播至更广的地方,成立冬雷脑科贵州基地;也希望有机会能与行业内的同僚多多交流先进的医疗理念,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写在最后

“做一名纯粹医生”和“做令人感动的医疗”一样都饱含着医者们单纯而炙热的期盼。

以“做令人感动的医疗”为使命的冬雷脑科,需要想“做一名纯粹医生”的张学军主任以及更多志趣相投的医者们加入,让我们一起努力,促进中国医疗更美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