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嗓音塑经典听二度梅花奖得主刘芸唱析说川剧

刘芸现场献唱。见习记者 刘思然 摄

“既不能千人一面,也不能千人一嗓,作为川剧演员,一定要让观众领略嗓音色彩与人物塑造的无穷魅力。”21日,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邀请到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界“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芸为学员们授课。上课伊始,刘芸就和学员们开启了愉悦的互动模式,带领大家做“凤点头”“挽颈花”“甩头转腰”放松操,希望大家能在课堂上快乐地赏析川剧,学会川剧中的专业术语,成为多元化的川剧理论评论人才。

授课中。记者 赵玲 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现场用嗓音塑造川剧经典人物

“川剧演员,为了让自己饰演的角色有鲜明的个性,除了在外部造型即手、眼、身段、发功、步伐下足功夫外,必须将自己的嗓音经过严格的训练与修饰和演唱技能相结合,而让塑造的人物角色熠熠生辉、惟妙惟肖。”刘芸在课堂上讲道。

刘芸带着学员们了解嗓音的形态,发声、管道、共鸣腔体;了解声带构成、着力、反着力所产生出来的不同嗓音;了解川剧演员唇、齿、舌、牙、喉基本功母音练习的不同着力点;了解不同的嗓音色彩变化塑造刚、柔、脆、亮、悲、泣、沉、沙等性格各异的川剧人物,为学员们将来写川剧评论文章提供了科学化的基础知识要领。

“哈哈哈哈”、“啊”光是一个川剧中“笑”和“打哈欠”的声音,在川剧中如何发声、上颚、下颚的着力点是怎样?刘芸为学员们现场示范教学并放映代表性剧目,甚至不时来上一段经典川剧高腔片段,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不同嗓音色彩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嗓音色彩塑造人物上的运用,写好这方面的评论文章,最终构建起中国戏曲嗓音色彩的系统理论学。

川剧传承,既需嗓音传承又需创新发展

“很多知名艺术家,像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川剧表演大师竞华、陈书舫、晓艇、蓝光临、阳友鹤等老一辈艺术家们都在用自己的嗓音色彩塑造人物且各有千秋特色。”对于川剧的传承,刘芸向记者讲述:“我们既要传承川剧大师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嗓音色彩塑造人物,又要创新发展,让嗓音更漂亮,让人听了更愉悦,那么就一定要和现代发声方式相结合,来延长嗓音的艺术生命力。”

在川剧的传承、传播、推广方面,刘芸和她的团队做了很多贡献。“我们这一代就是秉承川剧大师们弘扬川剧艺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在研究在当代大家会喜欢什么样形式的戏曲?如何去传播推广它?”刘芸倡议,现在的戏曲,需要高台教化,要创作出符合艺术、符合时代、符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因为他们不是专业川剧演员,没有责任一定要把川剧唱到那么精到,但是川剧艺术家们一定要为他们讴歌,创作出当代他们喜欢的作品。

譬如,刘芸的团队一直在做“川剧进校园”活动,涵盖幼儿园到大学人群。每年四川省川剧进校园传承展演活动,她的专家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们的嗓音发育条件都会打造新的原创作品献给校园,让学生们走进川剧、慢慢爱上川剧。成都市文联还为此出版了《川剧戏歌进校园》的DVD和谱图文并茂的书藉,其影响力遍及全川。

创新川剧《川剧戏歌大家唱》,让川剧走进千家万户

当今时代,川剧的“大美”在哪里?传统艺术的“至真”究竟有多少?优秀文化的“至善”究竟体现在何处?

除了致力于“川剧进校园”传播推广川剧之外,刘芸带领自己的专家团队,强强联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超,成都普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俐利,四川省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蔡红,打造了《川剧戏歌大家唱》品牌活动,一经问世,就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在妆容服饰上请毛戈平专业塑型团队塑造了新的、时尚的艺术形象。以四川为主核,录制了《峨眉天下秀》《梅花绝句》《青城天下幽》《太阳神鸟传奇》等原创川剧戏歌,来歌唱四川的人文景观、巴蜀文化底蕴,来将川剧进行创新普及大众化推广,让川剧戏歌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种川剧戏歌很接地气,我们在普及的时候,先要让观众走进来,深入进去,让更多的人热爱它,培养我们的观众,最后成为我们的资深戏迷。”刘芸向记者说道,并希望学员们通过今天的课程内容,真正认识到中国戏曲的嗓音色彩塑造的人物魅力,对以后要评论的艺术门类做一个深入的学习,不要写出出答非所问的,不专业的评论文章。

刘俐利 成都普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传统川剧离大众比较远,所以我们打造出川剧戏歌,其中有一首《凤凰要把高枝站》就加入了现代时尚的RAP,让这首戏歌流行了起来,被更多受众所喜欢并接受。”刘俐利向大家呼吁,在成都举行的川剧戏歌大家唱活动即将启动,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一起来参与!

侯文辉和万江,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侯文辉和万江是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授,俩人是此次培训班学员中的亮点风景,唯一的夫妻档学员。

至于为什么共同来参加此次培训班学习,侯文辉表示,在来之前,他们对戏曲的传播传承方面的一些观点不是特别清晰,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各种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为他们提供信息关键词,让他们有更好的思考。“我们想做一些戏曲动画,写一些评论文章,带领学生做一些论文课题。此次学习,就是希望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与前来授课的专家们、艺术家们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万江告诉记者。

“学习之后,觉得川剧除了要传承、要落地、更要宣传,要紧跟现在的流行文化节奏,易于传唱,易于传播。”侯文辉感慨,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个根正苗红的艺术家、专家们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自律,让人动容。

邱粟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川剧盔帽造型研究,研三学生

邱粟杨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川剧传统盔帽造型的研究与复原工作,他深刻地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动,使人们的审美与精神需求发生了改变,相应地川剧在题材、场域以及服饰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大部分川剧盔帽逐渐淡出了舞台以及人们的视野。

“因为它实在太老太重了,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现在川剧演员演出时都不会戴上真正的川剧盔帽来演出。然而,川剧盔帽造型古朴、别致,极具地域特色和价值。”所以,邱粟杨很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希望能够从讲师那里获得他曾经自己找不到的文献资料,得到更专业的艺术理论指导和灵感。

川剧盔帽 学员邱粟杨提供

刘芸简介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 “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文化部“文化表演奖”获得者,文化部“文华导演奖”获得者,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成都市川剧院院长。代表剧目有:《王熙凤与尤二姐》(饰尤二姐)、《红梅赠君家》(饰李慧娘)、《杨门女将》(饰穆桂英)《田姐与周庄》(饰田姐)等。(记者 赵玲 见习记者 刘思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