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请三思:学科发展如何为医院带来收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强学科则行。” 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提道,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离不开学科建设。

主持人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

在新医改形式下,在追逐创新的医疗环境中,医院学科建设要如何变革?

会议现场

8月25日,第三届中国社会办医暨医院管理高峰论坛分论坛之“变·学科”如期举行,论坛上行业大咖和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话“学科之变”。

学科发展的这些小技巧,你未必知道

从医院实践来看,各家医院的学科建设攻略,不尽相同。

从细节着手,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科建设攻略之一。多年来,该院致力于推进创建无痛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

在此过程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专家在出门诊时,对患者的癌痛控制很规范,回到病房后却变得不规范。”明明是同一人,为何在门诊和病房的表现差距如此之大?后来,他发现事件“病根”是过于繁琐的手写处方。于是,该院停掉手写处方,实现所有住院病人麻醉药品电子处方系统。

一张小小的处方,带来的改变却很大。不仅医生的治疗手段变规范了,住院患者的麻醉用药量也在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学科的发展还需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业界更多地把学科看作医院私人地盘,苏州明基医院院长周晓庆却认为,学科可以是一个共享平台。

苏州明基医院院长周晓庆

“医院就像一个开放的商场,当有医师感觉自己的发展和某个学科发展方向相同时,就可以进医院‘商场’开店。”周晓庆指出,未来,这种形式将成为大型综合民营医院开放办医的重要选择,也是让学科快速成长的选择。

经济效益与学科发展如何共存

都说民营医院是双轮驱动:学科为辅,经营为主。而伍冀湘上任中美医疗集团院长的第一件事,是将学科发展定为重点。

中美医疗集团院长伍冀湘

“很多民营医院早期靠营销,靠做广告等手段,换来了一时的病人和效益。但民营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靠学科发展来支撑。”伍冀湘说,以学科引领医院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也正因此,2018年7月,中美医疗集团正式由总经理负责制转变成院长负责制,院长伍冀湘的首要事情就是建立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绩效管理为导向,双轮驱动的运营模式。

那么,学科如何引领医院发展?学科的发展能否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这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务处处长姜悦思考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务处处长姜悦

“只注重临床发展,肯定不会给医院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可以。”据姜悦介绍,该院去年的科研经费多达1亿,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后,医院内一些收入指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除了成果转化,该院也将目光放在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设。

几个月前,一场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点燃了业内对于“医生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争论。这场大赛,正是出自于该院之手。神经介入治疗机器人,则是该院正准备转化的产业。

姜悦提到,“在某一学科达到相当水平后,医院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实现经济的飞跃。”

旧问题新思路 公立民营相爱相杀

不约而同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将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优质学科建设。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似乎又成了竞争对手。

与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面对“内功深厚”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如何实现突围?“在差异化中求生存。”在会上,多位嘉宾给出这个答案。民营医院又要如何寻找差异化?对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来说,MDT就是一种差异化经营之道。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医疗副院长杨雪松

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即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这是我们做MDT的核心理念。”据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医疗副院长杨雪松介绍,该院MDT分为3个架构,一是门诊MDT,二是住院MDT,三是急诊/住院MDT。

杨雪松说,“不管哪种形式的多学科会诊,医院都有固定的管理手段。”

“相杀”之外,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间更多的是“相爱”,携手促进分级诊疗则是最好的证明。

拜博口腔医疗集团是一家大型牙科连锁机构,在拜博口腔,90%的患者需要的是基本医疗,10%的患者是复杂的口腔问题。拜博口腔通过铺在社区的连锁机构,解决了这90%的患者的需求,剩下的10%则上转到医院。小病留社区,大病转医院,“分级诊疗在以拜博口腔为代表的大型连锁机构中得到体现。”

拜博口腔医疗集团助理总裁兼首席医疗官戴军

拜博口腔医疗集团助理总裁兼首席医疗官戴军提及,大型连锁机构的责任是可及性,不仅要方便患者,让他们及时得到医疗服务,还要价廉质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