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视新闻敲诈背后的“真问题”

打击新闻敲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府谷县公安局紧密结合专项行动打击重点,深化线索摸排,强化案件侦办力度,严厉打击涉嫌新闻敲诈、骗取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8月24日,府谷县公安局成功抓获涉嫌新闻敲诈的犯罪嫌疑人崔某明、李某红。(2018-08-25 澎湃新闻)

近些年来,新闻敲诈犯罪的问题还真不少,而且多是以环境污染为敲诈内容,并屡屡得手。诚如该新闻所讲,崔某明、李某红于2018年3月以来以“中国时事新闻社”记者身份采取拍照举报企业污染等情况为由,对10家企业实施新闻敲诈10次,涉案金额58000余元。如此疯狂的新闻敲诈固然可恶,应该被依法严惩,但被敲诈的单位却也让人反思,为什么会被人轻而易举地敲诈?

实际上,新闻敲诈者本无多大能耐,他们多是“假记者”,有的有过记者身份,有的根本就是只有小学初中毕业水平的无业游民,“记者证”有的是花钱买得的真证,有的则是纯粹的假证,但无论如何,也都不难识别。遇到敲诈,只要你义正词严,与其所说的新闻单位求证,“假记者”马上就会原形毕露,灰溜溜的离去。问题是,一些单位、特别是涉及环境污染的单位,为什么很容易被“假记者”盯上?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被敲诈得逞的单位,百分之百地是因为自己存在着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面对“假记者”会惊慌失措,难以识别,只好老老实实花钱以“消灾”。

前些年,“假记者”新闻敲诈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那么,为什么这两年盯上了环境污染?敲诈者自是很“聪明”,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环境污染问题很重视,企业最怕是因污染被曝光、查处、罚款,新闻敲诈者们正是谙熟这一点,只需扛一架照相机,拿一张报纸,假惺惺地进行一些采访,就可以得逞。想一想,如此新闻敲诈的手段实在太低劣了,可被敲诈的企业却被耍弄得服服帖帖。

正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身正不怕影斜。没有问题的单位从来不会惧怕敲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还得“感谢”一下“假记者”的新闻敲诈,首先是那些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单位,要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要心存侥幸,总是以钱“消灾”,遇到“假记者”也许花个几千元、上万元就交代了,但问题不改正,真正有一天,真记者找上门来,那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再就是我们的各级政府、执法部门,查处新闻敲诈的同时,别忘了其背后提供的问题真线索,对被敲诈单位存在的污染真问题,也要一并查个水落石出。

总之,没有“真问题”,岂怕“假记者”?“李鬼”只怕遇到“李逵”。新闻敲诈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从反面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教育课。环境污染问题非小事,每个企业、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污染者理当自重,积极治污、改正问题,我们需严惩新闻敲诈,但对存在的污染“真问题”,却不能等闲视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