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的四十年列车记忆:从拥挤缓慢的绿皮车到舒适快捷的高铁

△ 2013 年 2 月 3 日,深圳北开往长沙南的 G6002 次列车上,乘客在 餐车悠闲地边喝咖啡边看电影。图 / 记者辜鹏博

说起火车,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后来的特快车、直达车,再到今天舒适快捷的高铁动车 …… 记忆里的一声声汽笛远去,仿佛见证着时代呼啸向前。

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的目的更加多元,旅途中遇到的风景更是迥然相异。在身体和心灵都不愿被拘束的当下,每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追逐美好生活的体现。

聊起与火车的渊源,原长沙市第一医院外科主任陈健有很多话要说。从长沙到北京,1400 多公里不变的距离,在几十年的光景里,从耗时 60 个小时,逐渐缩短至耗时仅需五六个小时。

从 14 岁和表姐去探亲,到与爱人的新婚旅行,再到后来频繁出差,他与北京的 " 火车之缘 " 不下 20 次。从最早的绿皮火车,到直达车、特快车,再到现在的高铁,他全坐过。

第一次坐火车

从长沙去北京辗转了三天才到

今年 65 岁的陈健说,他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是 1967 年底,当时他 14 岁,20 岁的表姐带着他和另外两个更小一点的表弟、表妹,一行四人从长沙去北京的四姨家。" 当时的火车站在芙蓉广场那里。" 陈健说,当时从长沙去北京只有两趟过路车,一趟是从凭祥到北京的 5 次特快,另外一趟是昆明到北京的 61 次列车。表姐早上五六点就去排队买票,最后只买到从长沙到武昌,再从武昌改签去北京的车次。" 我买的是学生票,半价,6 块钱。"

下午五六点,他们终于登上了长沙去往武昌的列车,因为人太多,表姐先把他们三个小孩从车窗里塞了进去,自己再从车门里挤上去。挤上车后,四个人的位置基本就固定了。" 根本不要妄想在车厢里轻松移动。" 陈健说," 座位上、过道里全是人,密密麻麻的,想从车厢这头走到另一头,脚要插空踩,手要找地撑,手脚并用、连爬带滚才能穿过人海,简直就是在练功。"

表姐事先准备了垫子、硬纸皮,仅有的一个座位大家轮流坐,其余的人就坐在旁边的地上。饿了就吃自己带的馒头、咸菜,渴了就喝水壶里带的水,困了就互相靠着睡,睡得七倒八歪也不会醒来。

就这样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 6 点多,列车到了武昌,他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个小宾馆休息。上午 9 点多,表姐一个人去武昌火车站改签,留下他们三人在宾馆里睡觉。下午 3 点多,表姐终于拿着改签好的票回来了。晚上 9 点多,他们上了武昌开往北京的火车,四个人挤在连排的三个座位上,一晚上也是东倒西歪地睡了过去。" 那时卧铺票非常少,要打证明才能买到。" 陈健说,第三天傍晚 6 点多,他们四人才到了北京。这一趟路下来,花了差不多 60 个小时,在火车上就有 33 个小时。

最难忘的经历

酷暑车厢里气味 " 一言难尽 "

" 后来工作了,也经常去北京开会、交流和学习。" 陈健说,当时的火车有慢车、快车和直达特快,速度越慢,坐车的人越杂,车厢内的状况越差,越买不到座位。

1975 年夏天,陈健趁着暑假去北京的四姨家玩,他记得自己坐的是 61 次的直快列车,耗时 28 小时。他从长沙上车,买的是无座票,但运气比较好,到岳阳时就找到了座位。" 那时也不是对号入座的,运气好就能找到空座,没有座位就只能坐地上,或一直站着。" 他说,当时从湖北孝感上车的一位乘客,差不多就一路站到北京。有时他起来活动活动,就让那位乘客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一会儿。

当时正值酷暑,车厢里的味道 " 一言难尽 "。" 汗臭味、脚臭味,各种味道混在一起。" 陈健说,那时的火车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而且夏季电风扇也不是一直开着,只有停站时才开一会儿,有时遇上小站或其他特殊情况,也有可能不开。" 那是最难熬的,又热又闷,味道又难闻。" 陈健说。

火车上人多的时候,正常通行都很困难,就更别想见到装着盒饭的小推车了。" 只有人少的时候,列车员会送点盒饭过来卖,但也没什么人买。" 陈健记得,当时的盒饭 3 块钱一份,面条两块钱一份,大部分人都觉得有点贵,味道也不好。" 列车到站时,在站台上花五毛钱或一块钱买点油条、饼干、熟食,就吃得很饱了。"

1980 年,陈健和新婚妻子旅行结婚,也是坐火车去的北京,但那时他已经很有经验了,自己准备了小木凳,一个人坐凳子上,一个人坐在行李包上。

现在的变化

手机上一点就能买好票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坐火车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买票不再那么困难,车厢里的服务、厕所的卫生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陈健说,那时列车上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挤了。" 车上有送盒饭的、送水的,厕所也干净了很多。" 陈健说," 列车里有了服务的感觉。" 后来,还有了带空调的列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可选择的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从长沙去北京除了乘火车,还可以坐飞机。但陈健觉得坐飞机太麻烦,来去机场要一个多小时,候机又是一两个小时,飞机有时还晚点。比起飞机,陈健更喜欢坐 Z18 次新空调直达特快。" 安安静静的,又有空调,很舒服,晚上上车睡一觉,第二天就到北京了。" 陈健说。后来京广高铁开通后,陈健也坐过几次高铁去北京,时间 5 到 7 个小时不等,比起 Z18 次列车的 13 个小时又差不多缩短了一半。

" 从以前坐 30 多个小时,到现在五六个小时,以前根本不敢想,以前哪里还会想到不用出门,在手机上就能买好票。" 陈健说。

观察

列车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以前火车票都要来窗口排队买。" 从 1994 年起就在长沙火车站从事客运工作的彭华容说,那时排队买票的场景很 " 壮观 ",逢年过节售票大厅里人山人海。2015 年,彭华容调到长沙火车南站,感受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列车越来越高级,车上的设备也越来越完善。车厢里的卫生、清洁都有专人负责打扫,有严格的标准。车上的餐饮一应俱全,可以选择的种类越来越多,想要个性化的饮食,还能手机点外卖,送到座位上来。"

从彻夜排队买票到指尖购票,从车厢拥挤杂乱到干净舒适,四十年列车服务的变化,是时代的写照,更是我们生活日益改善的见证。以前,由于运行缓慢,坐火车必是一场筹备良久的远行,大包小包都往车上塞。现在,飞驰的高铁让城际距离不再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随性出行也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潇湘晨报记者黎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