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公司团建就为了洗脑

踏入社会进入一个新公司前,年轻人总要参加一种多人热烈进行情感和身体互动的活动,几乎不可避免地,他们会经历严格的身体和精神考验,随之深刻地认识自己,并热情拉起小手,把刚刚认识的男男女女当做战友。

这种让无数企业趋之若鹜,让无数社恐闻风丧胆的活动,就是团队建设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成为社会人,总要经过这一遭。

所以,到底是谁想不开,发明了这种让人崩溃,又不能拒绝的活动,每到一个新公司入职都要再来一遍,还得假装是第一次一样,激动欣喜、积极配合。

万物皆为团建用

如果我们粗分一下,发现团建活动无外乎就这么三种。

第一种,请一个头衔很大但其实你根本没听过的成功学讲师,教大家叩问内心、喊“我一定能做到”的口号。第二种,请来专业的“团建老师”带大家做团队游戏,每完成一个游戏都要大家讲讲学会的道理。第三种,直接拉到室外去“魔鬼训练”,各种生死穿越、绝地逢生,尤其喜欢标榜“钢铁意志”。

2016年01月15日,郑州市,一家企业的员工们在寒风中进行原地摆臂训练 / 视觉中国

不管是口号派、道理派还是魔鬼(训练)派,都声称他们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支持,如果你去总结这些团建的理论,能写出一部凝聚各行领导者智慧的民间百科全书来,什么理论都能为团建背书。

如果是上过管理学课程的导师,很可能从管理学中汲取灵感。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工厂不断扩大,社会学家霍桑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除工作环境外,员工士气、工作满足感、是否被赏识等都会影响生产效率。于是国外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员工效率。

确实有一套提高生产力的管理学方法,但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们显然不是从这里学到的。在企业培训风靡的90年代,摆放在老板们案头最多的是成功学书籍。

2009年7月20日,北京某书店的成功学专柜 / 视觉中国

80年代中期,希尔、卡耐基等国外成功学方面的书就被介绍进来了,但当时人们还痴迷于朦胧诗和文学,书籍能否逐利是个有争议的问题。1992年之后书籍市场放开,畅销书的概念兴起。同时,一夜暴富的故事不断上演,经过策划出版的成功学炙手可热。

这些“成功学”书籍几乎都译自海外,中国编著的著作则基本上是揉合转介海外观点。有些生搬硬套儒家、道家学说,内容都大同小异,很多公司老板甚至自己写成功学或者“人生哲学”书。

90年代的思想市场更加开放,图书水平也良莠不齐,异军突起的成功学为企业培训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而舶来的“拓展训练”则给了他们借鉴形式、“取其糟粕、弃其精华”的好机会。

拓展训练是怎么来的呢?通常会追溯到二战期间的非盈利组织“outward bound”,它的原意是小船驶离港湾。这个项目用一系列紧张激烈但可达成的任务,来提高年轻海员的生存机率。现在,它的中文翻译就是“拓展训练”。

某拓展训练,抢滩登陆 / 视觉中国

虽然大陆没有outward bound的分支机构,但各种仿照它成立的户外训练机构却层出不穷,90年代末,专门带领企业进行户外训练的公司就已经出现了。

2004年,姜戎出版了名噪一时的《狼图腾》,将“狼”推崇为高级物种,并提倡这种彪悍精神,这让很多企业着迷于“狼性”的团建,后来兴起的“魔鬼训练营”更是将这种偏好推向极致。

信息迅速涌入的90年代,不仅让企业家们知道了团建是怎么一回事,还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成功学理论开展团建,就等着他们来用了。

时代正需要团建

说起来也很奇怪,80年代初期,刚刚开放的中国对知识极度渴求,这时候企业就开始自发地进行培训,而且基本是技术类培训,怎么到后面就变成喊口号去探险的培训模式了。

光推给成功学肯定是不行的,成功学也有它发展的社会基础,放到上世纪末来看,这个社会基础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营销行业的兴起。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呈现井喷式发展。1977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100多万个,到1995年底,全国注册的制造企业已达498万个,中小企业占99.8%。1995年,中小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

2005年11月18日,宁波一劳动力密集型家电企业生产车间 / 视觉中国

新增的大量务工人口刺激了企业培训的需求,但当时没几家企业有过培训经验。1997年的数据显示,一些地区国有企业中有68%的管理者都有未接受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80%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大多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费。

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及后备人员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工商管理培训。国家政策规定提取员工工资总额的1.5%作为培训经费,1996年只有11.1%的企业达到这个标准。

有需求自然有供给,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的一大批培训师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引发了培训的热潮。这个时候另一股潮流也催动了自由讲师和培训公司的兴起,让团建成为时髦的做法。

2004年2月27日,西安,户外拓展训练成企业必修课 / 视觉中国

这股热潮就是保险和直销行业的兴起。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让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看到了另一种发家致富的可能。

对于90年代的中国来说,营销绝对是新事物,甚至是摆脱了计划经济后最重要的企业发展指标。中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60年代按员工人数划分,70年代按综合生产能力划分,90年代就是按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划分。很多企业开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了营销上。

营销和成功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比如《最伟大的推销员》里的经典名句都是成功学典范。善于推销理念的成功学导师,也通常熟谙营销的规律和方法。于是在90年代末的培训中,营销+成功学的培训渐渐占据上风,等到“魔鬼训练”传入中国,团建就更加考验毅力了。

2013年12月9日,广州市,李阳现身某大会,疯狂演讲 / 视觉中国

而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更多企业来说,营销已经不仅仅是把公司的产品卖出去了,还要打响公司的品牌,于是“企业文化”的概念就风靡起来。就像很多企业都流行称自己的员工为“xx人”,是富有激情还是吊儿郎当,这关系到企业的形象,怎样让员工的表现符合企业文化呢?当然得靠团建了。

说白了,团建要教会新员工的并不是技能,而是“精神理念”。企业管理界流传着IBM的名言:“不管你进入IBM之前是什么颇色,你都将被染成蓝色。”就是通过团建,将公司的文化、理念等灌输给每个员工,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认识、接受和执行。

什么公司爱团建

但到底是要输入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公司也会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企业是给你讲讲公司的历史,有的企业却要你“绝地求生”一番呢?这得看中国企业的特点了。

如果按照企业大小来分,可以看出,企业销售额、资产额越大,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比例就越高。反之,企业越小越不注重员工培训。



企业越小越不注重员工培训 / 李春苗.中国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调查

在中国,恰恰是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在培训的专业性上都不会有大公司那么强。

在90年代末,中小企业更难获得资源和政策的支持,1998年中国民营经济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2%左右,但固定资产投资只占百分之十几,同期国有部门投资增长28%,而非国有部门投资只增长4%。

在外部受困的情况下,他们最重视的就是节俭持家和勤劳致富。而企业团建正好迎合了他们对“毅力”、“坚持”等品质的看重。

此外,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他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家族企业的关键特征就是家族主义——他们最看重的是家族关系,因此也要求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的统一。

2004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创业人才孵化班”,参加者多是浙江家族企业的“少帅” / 视觉中国

在传统的中小企业中,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家长式领导的方式,因为服从与和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差序格局下的价值观。“我们对员工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员工的日常工作也不得不服从于上级,把他们当亲爹供着。

但至今仍然这样,也跟经济环境有关。1997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继承家业、劳动积累以及合伙集资(即内源融资)的比重占65.2%,银行与信用社贷款等外源融资仅占10.7%。权力集中有助于他们保证内部的资金安全。

企业团建既然是要熟悉企业文化,当然也包括这样的文化。比如在一些公司的培训会推崇员工统一着装、编有编号,不管活动安排是否合理都必须接受,因为“合理视为锻炼,不合理的视为磨练”。这样的团建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服从”。

2017年4月,石家庄,23名白领变身受虐狂,主动到大山接受魔鬼训练 / 视觉中国

美国学者把这种管理称为“辱虐管理”,虽然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都有,但在家族企业中更理所当然,因为在家文化的语境下,领导就是“严父”,上级的“辱虐”就是“慈父的严爱”,不管合不合理,都是为了你好。

悲惨的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有可能相信这套说辞,虐得越深,越努力干活。团建只是打开了一扇门,只要你选择了一家把你当亲儿子看的公司,它就会要求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它哪里还管,大多数企业所借用的“拓展训练”一词,是为了建立自尊,而不是摧毁自尊。

责编 回红 总值班 杨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