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亿集团联席总裁王琳:大健康产业创新机会以及生态圈竞争

2018年8月23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医健新势力”GIIS 2018第三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峰会分为上下场,就民营医院、诊所、消费医疗、互联网医院、医生集团、健康管理等议题,携行业人士一同探讨新机遇下大健康行业的发展走向。

出席本次峰会的嘉宾包括银川市卫计委主任马晓飞、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天亿集团联席总裁王琳、星创视界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智民、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妙健康CEO孔飞、杏仁医生CEO马丁、拜博口腔CEO朱正宏、美维口腔创始合伙人兼CEO朱丽雅、名医主刀创始人兼CEO苏舒、唯医总裁郝婧、微脉创始人兼CEO裘加林、泰康在线健康险事业部副总经理龚巧、中电健康基金合伙人王晓岑、厚新健投管理合伙人汤珣、道彤投资合伙人黄宁、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亿欧公司副总裁高昂、亿欧公司副总裁兼亿欧智库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等。

会上,天亿集团联席总裁王琳发表了《大健康产业创新机会以及生态圈竞争》的主题演讲,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人口结构。

2、创业要围绕政府在增加供给、降低需求、提升效率这三方面寻找机会。

3、企业竞争的1.0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2.0是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竞争,3.0则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以下是演讲全文(有所删减):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亿欧公司提供这样一次机会,让我代表天亿集团,分享一下我们作为一家产业投资和控股孵化平台,对于大健康产业创新机会以及生态圈竞争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简短介绍一下天亿集团,其依托于上市公司美年健康这一核心产业平台。美年健康以体检为主业,拥有四百多家比较成熟的体检中心,累计为几千万消费者提供过体检服务。体检过后,大量的人会产生进一步的治疗和健康管理需求。因此,依托于一个如此大的流量入口,我们布局并控股了一些基因检测、大数据、健康管理、远程医疗、专科医疗、中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构建成我们控股的产业平台,它们自身也对自身企业和合作伙伴有诉求,于是我们发起成立中卫基金。到目前为止,以中卫基金为投资主体,也投资了上百家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大部分为初创企业,初步建立了生态圈,共同利用核心产业平台美年健康的流量促进大家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人口结构,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慢病患者,越来越大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以及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资金供应。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面临的最大矛盾即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首先,老龄化、慢病普及化、重症化必然引起公共卫生和财政医疗需求,然而现状是公共卫生和财政医疗负担愈发沉重;其次,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即专家资源欠缺,与之对应的却是需求庞大的体量和增量;再次,政府、居民市场化改革的愿望和需求,对应的却是社会办医的“玻璃门”;最后,重医重药、轻防轻养的医疗现象,面对的却是消费升级和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井喷。

基于当前的现状,政府提出“鼓励预防,减少医疗需求”的解决方案。具体落到实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此外,国务院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开创了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

政府给出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增加供给,鼓励社会办医。国办发〔2017〕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也对未来的供给提供了大量方向性的需求,对全科诊所、中医药服务、专科医疗等都提出了一些鼓励社会多层次办医的意见,希望尽量利用社会资源去满足多元的供给需求。

需求方政府希望人民少生病,试图通过引进民办的医疗机构增加供给端,政府也在利用新的技术提升供给效率。分级诊疗是各级政府在不同的政策层面都一直鼓励的事情,同时互联网+医疗健康近两年也得到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虽然实际运行中肯定存在大量挑战,但至少在政策层面给以前可能处于灰色地带的东西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路径。与此同时,国家鼓励药物创新,也做出了很多突出改革。为什么毕局长被辞职以后,大家会考虑改革会不会受到影响。政府是希望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创新性药物,有助于降低整体医疗费用。与此同时,政府在鼓励创新药物包括个性化治疗,例如海南的医疗先行区对概念化的治疗和先行化的手段也允许尝试。

政府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构建新的医疗服务供应格局,如下图所示。政府建设新的医疗生态圈的目的是让公立医院去解决一些综合性、治疗难度大、需要专业人士联合诊断的疾病,对医生依赖强度低的疾病则交给全科诊所、专科诊所和医院、中医诊所,政府希望这些更多由民营资本承接。在预防疾病上,政府则希望端口前移,日常体检交给公立医院和体检中心。至于诊疗后服务,则由康复、护理、血液透析和安宁疗护承接。新的医疗服务供应格局的总体逻辑是要降低公立体系运行的负担。

当大量的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涌现之后,影像设备、病理检测等需求也将上涨,相应的要求也会提升。未来,国家在这方面也会逐渐发展起来,所以我相信第三方服务未来会得到蓬勃发展。作为底层的技术支撑,政府也意识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发展,未来有助于促进全民健康。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会在公立体系看病,也会在不同的社会医疗机构看病。如果没有底层的病例分享机制,个人的大数据没办法得到完整记录,也无法对个人的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因此政府将来必然会在互联网+医疗、电子病历上多做工作。

综上所述,医疗服务的创业机会到底在哪里?我们觉得需要满足四点要求:第一是对医生依赖程度低;第二是运营流程相对容易标准化,政策实际壁垒较低,易形成规模效应;第三是业务具备可持续性;第四是收费场景明确。基于这四点,专科诊所、全科诊所,第三方服务(检验、病理、影像等),康复、护理等诊后服务体系和体检机构相对符合要求。

知道医疗服务的创业机会后,那创业关键要素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要记得,这是我们根据历年来在医疗服务领域创业成功的企业总结出来的基本要素,主要分为六个点:第一、刚需的场景;第二、单点的盈利模型;第三、易复制的模式;第四、资本助推规模;第五、人才匹配发展;第六、科技聚合用户。

当然,除了医疗服务领域,我们也持续看好新技术带来的有价值的创新。创新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更好地了解自我和预防疾病,从准确性、依从性和成本三方面考虑,包括肿瘤早筛、基因检测、质谱检测、AD早筛、影像创新、便捷检测和动态监测;第二方面是更好的治疗手段,包括精准医疗、免疫治疗、创新药物、创新器械、手术机器人;第三方面是更好的康复手段,包括智能康复设备、远程监护。

简单讲一下,AI会被用于各个领域用于效率提升,但收费场景待清晰。AI广泛用于药物研发、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用药建议、康复辅助和风险评估等领域,无论是2B算法提供商,还是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者,我们始终认为需要留意跨界竞争者。

互联网+作为一个底层的技术应用,将在更多场景被应用,但创业者仍然要关心变现模式及未来发展。但是要变现,还是要考虑几个关键要素,对于主要的医疗机构而言,互联网+的企业不是主导者,是服务者。如果你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民营医疗机构,互联网+应成为竞争力构建的基石之一。同时,对于无自有体系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不要试图同体系争夺核心资源。

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应留意生态圈的形成,找到自己在生态圈中的位置。共生、互惠,围绕核心资源形成,生态圈企业整体竞争力增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战略,基础设施的发展使生态圈建设成为可能。

最后,简单讲一下天亿集团生态圈的构建逻辑。很多时候,创业者会讲站队,纠结于自己是站阿里的队,还是腾讯的队,考虑是不是加入他们的生态圈后,现在就没办法加入我们的生态圈。大家一定要记得,以后一切的创业机会都是围绕需求和用户进行,用户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你只能说,可能加入这个生态圈,或者你有机会加入生态圈,用生态圈所有企业的力量去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这个企业才有机会发展得更好。腾讯和阿里,之所以布局那么多企业,核心在于尽量占有用户时间。就拿阿里的生态圈来说,早上用天猫精灵查看天气情况,上班打车用滴滴,用支付宝支付,中午点餐用饿了么,下午用天猫购物,护驾用优酷视频看电视,阿里是希望通过生态圈的方式,把你整个人的时间占用。因为21世纪,人不是最贵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现在,大部分的人的时间都被微信占用,所以阿里很紧张,微信依赖对你时间的占用,希望占有你24小时的时间,而微信也在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在医疗领域也是一样,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如果只做一个领域,你通过什么手段加入生态圈,进而通过生态圈的力量共同服务好用户,这才是核心的竞争方式。所以说,企业竞争的1.0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2.0是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竞争,3.0则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