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观察】德阳女医生不堪网络暴力自杀——猎龙者即恶龙

四川德阳的一个女医生不堪压力自杀了。女医生在游泳池游泳时被13岁的男孩冒犯,男孩拒绝道歉还做鬼脸、吐口水,女医生的丈夫一怒之下教训了男孩,孩子的父母得知后,先是在更衣室打了女医生,后又到医院闹事,要求开除女医生。女医生不堪压力,躲在车里自杀了。

一开始,网民们看到的视频是男孩被打耳光、被按进水里的视频,于是,网民们都在声讨女医生夫妇,然而,现在却发现,这段视频是被男孩父母剪辑过刻意找人传出的,就是为了向对方施压,除了视频之外,还把这件事贴上了极易点燃网民愤怒情绪的标签,比如“成人打孩子”,比如“水务局官员打孩子”。被剪辑过的事实已经不再是事实了,尽管易怒的网民们一再被各种“新闻反转”打脸,但即使有人接受了教训,仍然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于是,女医生成了这场网络暴力事件的牺牲品。

有评论追问,下一个“猎物”是谁?这还用问么,下一个“猎物”就是那个男孩一家人啊。

不久前的江宁摔狗事件,大家还记得吗?6月18日童某两岁的小儿子被邻居的泰迪犬咬伤。他说,自己“护儿心切”,怒而摔狗。当事双方和解,却没想到网络声讨才刚刚开始。线上线下的谩骂和威胁接 而至,不堪骚扰的童某妻子割腕自杀。然后,网络暴力的矛头又转向狗的女主人陈某,当初那些同情陈某的网民们一开始是指责陈某软弱,后来又指责她利用同情赚钱。

再往前说,成都男子殴打女司机事件中,当事双方哪一个逃脱了被网民“吊打”的厄运?网民们的所谓“道德感”根本来不及等事情尘埃落定,乌央央的一群苍蝇只管扑上去,哪里管有缝没缝,反正在猎食者的眼里,对方并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都只是“食物”罢了。而这次事件中,男孩家人还是主动挑唆的一方,招来恶龙,终将被反噬。

网络暴力,我们说过很多次,在我的印象中,十二年前的铜须门事件应该是最先反思“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的互联网事件,然而,十二年过去了,当年的反思却没有任何效果,反倒是“人肉搜索”工具用得越来越娴熟。就在高铁霸座事件中,那名男子被人肉搜索,很多人觉得“活该”,然而,有没有想到对付该男子的工具是多么危险?

网上有所谓实战贴,教人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验证身份信息。先是有人在网上曝光了姓名和电话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这有可能是通过视频中他手持的火车票上的信息查出来的,然后,有网友通过支付宝查询该曝光的手机号码注册信息,获得清晰头像,并且该号已实名验证,可验证手机号码使用人的姓名。再利用一个叫“多库信息查询”的付费网站验证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是否一致有效,并获取身份证照片。据说,该事件后,相关身份证核验功能好像下架了。还可以利用开放的人像比对,比如腾讯优图,验证视频上的男子和支付宝头像上的男子、身份证照片男子是否一致。

这些工具,今天对付的是座霸,是你以为的恶人,然而,躲在这些工具背后的人,就是善人吗?

网络暴力事件是全世界的难题。美国有个13岁的少女梅根在网上被人恶作剧,反而成了网民们恶意谩骂和羞辱的对象,于是自杀身亡。澳大利亚的一个童星也因为屡被网络暴民侮辱,最后自杀。22岁的“南非小姐”德米-莉内尔-彼得斯在慈善活动中戴手套向孤儿和艾滋病患儿分发食物,遭到猛烈批评,说她“种族歧视”“不愿接触患病儿童”“装腔作势”,她解释说,戴手套是为了卫生,处理食物都必须戴手套,志愿者们都是戴手套的。然而她的解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更多的嘲讽。

19岁的印度姑娘哈南·哈米德因家境困难,课后靠卖鱼筹集学费和赚钱养家。她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并获得赞扬。同时她也获得了一位电影导演的青睐,受邀在导演的新电影中出演一个角色。然而,就是这个邀请在社交媒体上却引发谣言,称她卖鱼是作秀,是为了获得电影角色,为了电影做宣传,随后,那些曾经称赞她支持她的人开始攻击她,当初有多少支持,后来就有多少恶意。

即使在日本这个一直显得特别彬彬有礼的社会,“连网络游戏中都正儿八经的寒暄就差鞠躬敬礼”了,也不乏“键盘侠”,根据日本法务省的一份《网络暴力事件统计》,比例也是愈来愈高。

庆幸的是,印度的故事没有以悲剧收场,当地警方根据《信息技术法案》逮捕了一名在网络上攻击哈南的男子。警方称,可能会有更多在网上对哈南进行辱骂的人被逮捕。哈南感谢政府和学校对她提供的支持。

澳大利亚童星自杀事件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站出来对网络暴力说不。根据澳大利亚相关法律,涉嫌网络暴力者最高可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和超过3万澳元(1澳元约合5.1元人民币)的罚款。许多澳大利亚学校在发生严重网络暴力事件后,会严厉处罚相关学生直至开除,必要时也会要求警方介入调查。

我们并不知道网络暴力躲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曝光于网络中的某一个言行是否会惹来无端的恶意。这不正是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吗?我有时候很佩服那些敢于在网上说理的人,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好不好,至少他们不惧怕,敢面对。然而,网络中肯说理、能说理的人却越来越沉默了。水游城门口发生了砸车事件后,我在节目里说过,有个朋友在微博上仅仅是说了一句“事情经过你们都还不清楚就义愤添膺打小三了?”一早上就收到九十条骂她的留言。她告诉我,欣慰的是也有三十个默默点赞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可能更多的人即使觉得她说的对,也只是默默看看就好,连赞都不会点。

群体极化分析的正是这种现象,那些网络易燃品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同类,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沉默者在这种喧嚣中愈发沉默。

多年前,桑斯坦撰写了一本书《网络共和国》,强调了信息多元的价值,担忧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变迁,导致信息窄化和筛选,这只会加具社会分裂。他说,尽管我们一直在按自己的好恶筛选信息,但是,过去的读者还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他不感兴趣的内容和不同意的观点,而这些信息也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但是,如今的筛选机制却可以让人们完全按喜好来做隔离。他认为,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不同的要件,一是,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之下,而不应该被筛选,二是,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可是,眼下的信息传播模式恰恰违背了这两个要件。 桑斯坦认为,“自由是让人们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喜好和信仰,而且是置身于充分的信息以及广泛的、不同面向的选择中。当人们的喜好是有限选择的产物时,会将自由推向坟墓。”

更多年前,尼采写过这样一句话:与恶龙搏斗,要小心自己也变成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凝视你。(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