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山东洪灾:没有别有用心的监督,只有别有用心的解读丨凤凰网评论

文丨特约评论员 斯远

8月29日下午,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山东省13市81个县(市、区)的635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山东洪灾之惨烈,数百万山东人深刻的创痛与悲伤,通过官方的通报约略得见。

按说,事情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已经进入到“重建”阶段。这是所有地方遭遇灾难后的常规动作,也是一种“价值优先”,不仅符合政府的利益,也符合当地民众的利益。很简单,灾难已经发生,生活还将继续。

然而,总有一些杂音会成为一种干扰,总有一些扭曲自以为是在补位。而由此产生的尴尬乃至对立,往往很难化解,也不可能化解。

同一天,山东当地一家网站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洪灾之后要警惕另一个“洪灾”》。文章气势如虹,怒批“有的媒体”和“有的人”,而从其使用的语词看,也确实属于“神人共愤”“必欲去之而后快”一类。只是这样的批评,并不能让人信服,其所谓的“另一个‘洪灾’”说辞,也完全站不住脚。

一者,文章自说自话,自设靶子自己批,并无说服力。其所谓的“有的媒体和个人制造话题”,在文中表述为:“‘寿光洪灾’就是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个别媒体和人制造也来的,把天灾造成的损失归咎于上游水库泄洪。”要知道,媒体质疑水库泄洪,本来就是一种监督,谈不上“别有用心”,也并非什么“谣言”。对此,当地理应拿出当时必须泄洪的各项证据,以佐证决策合理,也算是回应社会关切。将一切质疑视为无需理会的谣言,不仅体现了权力的傲慢,更暴露出对社会监督的排拒。

这个社会上本来没有什么“阴谋论”,恰恰是害怕监督的人,才觉得到处是“别有用心”的人,遍地是“制造话题”的人。对公权力行使监督,本来就是媒体的职责,此前山东省委还专门下发文件,鼓励舆论监督,岂料到了具体事情上面,依然故我,又回到了“阴谋论”的陈词滥调上。

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在懵懂之中就陷入没顶,难道连质疑泄洪的权利都没有了?无论是从尊重民权的角度,还是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看,当地都不该对成灾的详细过程讳莫如深。而当当地政府本身成了监督的阻力时,则不妨启动更高层级的调查。但无论如何,不能不让人说话,不能把不同意见视为寇仇。

再者,文章也有夸大其辞、危言耸听、挑逗情绪、制造对立之嫌。什么“谣言四起”、“分裂社会”、“仇恨抱怨”本来就是伪问题。你家的大棚被淹了,你家的亲人被冲走了,你村的一切都被冲毁了,能不抱怨、能不哭泣,就像此前网传视频中的那个哭泣的寿光男子一样?而这样自然流露的情绪,怎么到了某些人嘴里,就成了“分裂社会”?

并不是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但“痛定”才能“思痛”,长歌当哭,也是在事后才可以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受灾民众必须咧开大嘴呵呵笑,也不能要求媒体只是传递其笑的一面而不涉及痛苦与悲伤。同样道理,传递此种信息的媒体和公民个人,也不能被视为是什么“别有用心”。弥合伤痕,必须在找到病根之后;而恢复信心,也需要在总结了教训的基础之上才可以。

如果连事情的本末真相都没有搞清楚,就急慌慌跳出来指责质疑的媒体和公民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未免太荒诞。以这样的智商,固然可以说服自己,但却很难让天下人信服。

几乎每一次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就会有人出来指责有责任感的媒体与公民。山东洪灾刚过,不去抓紧自救、恢复生产;不去探看校舍、走访菜市;不去筹款募捐、扶助贫弱,却在小言詹詹,将本来正在平静下来的舆论搅得纷纷扰扰,原本也已经安心生产的民众也变得紧张对立起来,不知道,这究竟是想干什么?

7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真实、准确、及时、用情为原则,切实做到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回应关切,遇事不遮遮掩掩,更不能冷冰冰、干巴巴,而要充满真情地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言犹在耳,何以依然在与民意为敌、与媒体为敌?

说到底,套用作者的话,洪灾之后确实需要警惕另一种“洪灾”,但这并不是媒体监督、公民关切,也不是社会舆论、民意诉求,而恰恰是个别人根深蒂固的“阴谋论”、“斗争哲学”、“对立思维”。这些东西不改观,最终损害的,还是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