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丹东做了这样一件事,惊动了整个辽宁艺术界

《大美鸭绿江》作品展举办

近日,“《大美鸭绿江》郭永熹水墨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开展,共有99幅精品力作亮相,展览以赞美家乡为主题,是郭永熹长期深入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系写生完成的。

长白山系、鸭绿江流域是郭永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0多年来,郭永熹近百次深入其中,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的系列色彩鲜明、时代感强烈的水墨画作品,将地域性水墨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次展出的99幅作品,是我对长白山系、鸭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在自己理解上的一个总结,是自己多年来执着追求的一个集中体现,也践行了‘我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人’的初衷。”说到这次画展,郭永熹跟记者讲。

在30年坚持地域性水墨画创作过程中,郭永熹深深体会到,地域性文化离生活最近。他常常说:“我迷恋鸭绿江和长白山的自然景观,每当自然的气息与我情感交融时,总是纵情忘怀,一任挥洒宣泄。这种地域风貌所带来的触动,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它,惟我终身之所求。”

很多人看过郭永熹的画展时都提到,“你作品的背后是文化,通过文化传承、采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属于你的地域性创作特点,你通过继承、发展、创新本土文化,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我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创作总离不开创作主体常在的生活空间,离不开生你养你的故土。对于此,郭永熹理解得更早。

“那还是1984年的事,有一次我去长白山北坡,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太美了!回来后,我也进行了一番思索,以前绘画很多都是模仿别人,有时自己也陷入了徘徊中,画了一辈子画,我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人?而这次的长白山之行对我启发非常大,在中国美术史上,由于众多因素,还没有人留下长白山和鸭绿江的痕迹,这是个空白,我为什么不来完成它?”郭永熹跟记者讲了最初自己的一些想法。

但就是想找到郭永熹心中想的那个点,他却用了20年。“当时为了创作,可以说都‘疯’了,有时两天一个来回,有时一住就是两个月,接触各种类型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就这样,我经常来往于长白山和鸭绿江,以方圆200公里为创作原点,找寻着我想要的东西,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可一系列作品出来后,自己始终不满意,和心目中想的总是有差距,这个点一直没扣起来。”郭永熹讲。

就在十五年前的一天,郭永熹有一次在鸭绿江边蹓达,突然间一束阳光照在了江面上。“说真的,当时看到这幅场景时,我顿时有了一种云开雾散的感觉,这不正是我一直想着的‘形式上的抛弃,注重神似的东西吗?’。”这种灵感的呈现,也让郭永熹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根,这之后,他所创作的长白山和鸭绿江的作品数量之多自己也无法数清楚。

在艺术创作上坚守“真、善、美”

当今面对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放弃盲目追风弄潮的轻狂之举,仍把目光转向“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至理名言,坚持深入生活,提炼素材,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真、善、美”,郭永熹用他的《大美鸭绿江》证明了这一点。

郭永熹也为自己从事创作的这30年进行了总结,在他看来,立足绘画当中的本土艺术要坚持三个观点。一是你的眼界要站在最高处,要注意观察正面的人群在做什么?二是你脚底下的土地所蕴含的本土文化,你要知道你是喝什么水长大的;第三就是要有强烈的个性。这三者缺一不可。

说到关于绘画有什么想跟年轻人说的,郭永熹言简意赅。“画画其实很简单,它没有捷径,你就得付出比别人成倍的数量和储备量,思维要有逻辑性,用真心对待作品,画面才能体现出来,否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眼假’。”

在郭永熹看来,画画就是做人的过程,人品不行什么都别谈。“你想想,一个内心不阳光的人怎么可能画出阳光的作品?”

郭永熹作品选登

▍内容来源:丹东广播电视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