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七年,凿山百米,老汉凿出爱情井,邻居却说:事情没那么简单

早上九点过,天还有些阴沉沉的,焦永福拿起扁担,推开了院门。出院子不远,是一块山间空地,最深处的山壁上面有道门,迈进这道门沿着漆黑的小道往地底小心翼翼地走上一百多米,一口泉水井就是焦永福一家过去20多年的食用水源。挑着空桶下到“地心”,再担着近百斤水上到地表,今年78岁的焦永福担两桶水已经很吃力。可这件枯燥又费力的事,直到现在都是他每天必做的第一件事。

焦大爷是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村人,他和老伴吴书香一直住在山上的窑洞。这是祖上四代人的住处,也是老两口选择的终老之所。邻居说,焦老头平时不下山,卖菜,买日用品这些杂活儿,都是老伴在做。虽然近两年因为自家这口特殊的泉水井被人熟知,焦大爷依然不太搭理生人,也不愿意解释自己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前,要靠着一把镢头、一把铁锹,一对箩筐,挖了整整7年,挖出这个“奇迹”。

说起这口井,吴大娘说的比较朴实:就是为了吃口水。焦大爷所住的窑洞在半山腰,山路崎岖,吃水是个大问题。二十多年前,村里统一接自来水管时,由于地势太高,水压不够,焦大爷家成了整个生产队唯一没有自来水的人家。

当时家中的三个孩子还小,每天都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妻子只好每天到山脚下挑水回家,一天好几个来回挑着沉甸甸的水桶上山,实在费力。焦永福心疼老伴每天辛苦,决定在离家近的地方凿一口自家的井。

农村有句老话说;“山高水高”,意思是地势高的地方也会有地下水。1990年,焦大爷在一位看风水的先生的指点下,得知自家旁边的山中有一处泉眼。几乎没做什么准备,他就此开始了挖井的漫漫征途。从那一年起,焦大爷一个人用家中简单的工具,一有时间就用镢头一步一步的往山里刨,之后又用铁锹把挖出的土装在箩筐里往外送,如此反复耗时数年,才挖出了如今的这一口山泉。

挖出这口井耗费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了,吴大娘说:前后用了7年才算完全完工。山下邻居的说法则是3年,不过邻居们也说:“都知道他在挖山,只是不知道挖来做什么,直到挖出泉水才知道他在挖井。”可不管耗费多长时间,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常年累月的凿山过程中,焦大爷很少抱怨辛苦。

邻居们说,这是因为焦老头好强、不服输。“当时整个生产队就他们一家没接自来水,负责人也没说给个解决办法,他心里总归气不过。自己媳妇每天下山挑水吃费时费力,遇到下雨下雪,连安全都是大问题。”

这口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首先,它位于洞口斜着往下,沿着通道走一百多米才能到达的尽头。井口非常窄,刚好能够放入一个打水的桶,水深两米左右,据吴大娘说:“不管外面有多旱,这口井都没有干涸过。”

通往水井的整条“隧道”约一人高,由于通道较窄,一个人(瘦人,胖子还不行)得侧着身子才能顺利进入。为了行走方便,焦永福把脚下的路挖成了分布均匀的台阶。每次挑水他都需要将两只水桶一前一后地放置,才能颤颤巍巍的走出洞口。由于洞中十分阴暗潮湿,不挑桶的人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真的很难想象这20多年,焦大爷每天两桶水是怎么从“地心深处”打出来的。

从这口井挖成的那天起,井中的山泉水便成了这一家人的专属水源。最开始焦大爷每天都会从井里挑水回家,后来孩子大了陆续离开家,家里需要的水量减少了,打水的频率也变为两天一次,但老两口吃井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如今自来水已经能够通到家里,老两口仍坚持从井中挑水吃。井中的泉水清凉甘冽,比自来水的口感要好不少。邻居们也说:“他们家的水不管烧多久都没有水锈的。”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家里的三个孩子早就各自成了家,只有老两口仍然守着这个窑洞不愿意离开。因为年事已高,焦大爷已经有些神志不清,除了每两天从井里挑一次水回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准时做好自己和老伴要吃的饭,早上十点半挑完水,他就会开始生家门口的灶火,准备两人中午吃的面条。吴大娘说:家里通了电,也不缺什么了。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十分平淡和规律。

而在被问到为什么不愿意下山和子女生活的时候,吴大娘摇了摇头:“他都78岁了,我也77岁了,还有几年好住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