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生,绘画是生活的一部分

醉心书画一辈子的刘俊生,对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热情,“对我来说,绘画就是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特别喜欢画大部分人不喜欢画的东西,我从画中悟出了许多真理。”曾经的创作低谷,让刘俊生爱上了画蟾,因为它们外表虽丑,不被人重视,却比青蛙更加有益。从2002年到2016年,连画稿带草稿,刘俊生为蟾创作了不下百幅作品,“这个系列叫《寂寞的路》,基本都是小品,真正可以称为作品的有十多张,都被香港收藏家石景宜收藏了。”

个人小传

刘俊生,1962年9月生于北京,北京市职工艺术家。刘俊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拜山水画家陈维信、花鸟画家聂锦元为师,专攻山水、花鸟,勤奋耕耘三十余年,曾得到徐北汀、娄师白、白雪石、龙瑞、张世简、崔松石等名家点拨。刘俊生的作品注重笔墨意趣的统一,苍润空灵之间的协调。

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

出生在琉璃厂,形形色色的小人书,是刘俊生最初的启蒙老师,街坊里荣宝斋的一位车间主任,则培养了他对书画最早的兴趣。1979年,刘俊生高考落榜,等待分配工作,在一位同样喜爱画画的同学邀请下,两人在北京山水画研究院正式学习绘画,那是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第一家民办绘画教育机构,像徐北汀、杨志坚等名家都在这里授课,教山水、书法、人物等内容。

一直到现在,刘俊生对自己骑着自行车,每天去上课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学了两年,参加工作也没有把画画给撂下。”进入北京材料厂工作以后,看着刘俊生对绘画的热情,有人为刘俊生介绍了一位老师,“他叫聂锦元,是厂里面画画最好的老师,我跟他学了十六年。”

“他教我花鸟和山水,我在他身上得到的最多”,刘俊生说,聂锦元经常带着自己去房山十渡写生,“他告诉我,画画不能只画画,要学会聆听自然,观察各种植被的特点,研究它们的基本生长规律。”

从小地方体会大的生命

1982年,在聂锦元的推荐下,刘俊生开始跟随陈维信学习山水,“那时候夜班三班倒,我下了夜班,骑车两个半小时,从卢沟桥到大屯老师家里,跟老师吃住学习了三年。”陈维信出门给人作画,刘俊生就当助手,“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经常有意识地锻炼我。有时候在田间地头走,他捡一个树杈给我,让我照着树杈画一棵树。我不是很明白,老师告诉我,‘一个小的树杈,你要把它看成是生命的整体,去塑造一个完整的形象。’让我从小的地方,去体会大的生命。”

学习绘画,真正的难点在于是否可以从内心里热爱生命,“一山、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真正学习绘画,是为了让你去尊重生命,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人生感悟把这种生命呈现给更多的人。”

曾参与首钢大壁画创作

首钢大壁画,是刘俊生颇有成就感的一次集体创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单位里小有名气的刘俊生,参与了《众志成城》首钢大壁画的集体创作,这幅壁画被绘制在首钢机械厂特重型厂房外墙上,长168米,高10.8米,总面积达一千八百余平方米,刘俊生说,作画时,大家需要穿着安全服,系上防掉落带,行进在脚手架之间。1996年,刘俊生被调入首钢老干部活动中心,“负责给老同志讲书画,类似于老年大学。”这里的学生都是退休职工,学习欲望强烈,为了讲好课,刘俊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总结出三十万字的讲义,四百多张课图画稿。

多年来的教学,让还有几年才退休的刘俊生,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了更多打算——和朋友们一起去偏远山区教授书画,做一些书画普及性教育工作,“我们希望可以搭建一个平台,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北京晨报记者何安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