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入张家川县 唤醒村民饮水安全意识

8月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路者实践队继续深入调研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饮水情况,并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举办宣讲会等,运用科学数据及专业测水方式唤醒村民饮水安全意识。

暖心井水 两种供水方式并存

张家川县回族自治区阎家乡王坪村,有一口古井已在此存在了26年。“那是1992年的事情啦,我自己组织一些人打了水井,要不然村里面没水喝。”退役的老军人王爷爷现在还能回忆起半夜赶山路挑水的日子,肩挑手提,往返约1公里山路,至少需要1小时。

为了让村里人能就近打水,王爷爷仔细勘察了河流和山脉,自费3200元,用40天打了一口井,“打都是邻居嘛,都从这里打水,也不收钱。”王爷爷表示,有的时候井水杂质多、水质差,需经沉淀后才能饮用,如今面对拧开水管就有的清澈的自来水,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满心感激。

阎家乡丁河村的村民杨先生家中也有一个七米多深的井,“之前安了水泵,可以给周围十几年人供水。”当被问到是否收费时,杨先生表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只有停水时才用井水,“当然不收钱,这都是免费的。”

宣讲培训 唤醒饮水安全意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那几种水是绝对纯净的吗?”丁河村小学中,探路者调研队队员正在向小学生们提问。在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水的种类、哪种水不可饮用、如何节约水资源等知识后,调研队队员分发Ph试纸,让小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种类水质的pH值,并得出结论。

下午3时,探路者调研队继续举办以“流水不腐亦不复”为主题的宣讲会,并邀请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加本次宣讲会。会中,调研队队员们为家长展示前期调研成果,用PRA地图明确清晰标出丁河村的各水源分布情况,用百灵达等仪器现场检测水样。“这样更直观,也能向家长和孩子展示出我们的调研成果是有科学依据的。”探路者调研队队长周文博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给村民们警醒,在以后的日子注重饮水安全。

河长制度 垃圾清理常态化

为更了解阎家乡丁河村的水质情况,探路者调研队来到了丁河村村委会。村文书肖先生向调研队员介绍道:“我们村实行河长制,各个河段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目前河道垃圾清理已经实现常态化。”他指出,现已形成村级河长带头,干部群众共同发力的良好态势,河流水质也逐步得到改善。

河长制是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的责任机制。自2017年起,甘肃省天水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到2017年底,已基本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河长制。河长制的推行对丁河村河流生态、水质卫生、保持水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被问及是否还有村民往河流倾倒垃圾时,肖先生答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垃圾大多堆放在离河流较远的固定垃圾堆放点,随时将其运到山沟里进行填埋处理,加上河流管理越来越严格,往河流倾倒垃圾的现象较之前相比已经很少发生。”据悉,该村早在十年前就已形成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机制。“我们这的水质一直很好,村民喝的也很放心。”丁河村村干部吴先生补充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