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多彩贵州网讯”,竟然是从悬崖说起

2018年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亚军赵野平“解密”自身心路

多少人有曾站在悬崖边的经历?

Feel the nature

右边是与河面垂直的岩壁,左边是看不到底的深渊,没有路,只能踩着石头缝和大树藤蔓才能往上爬,若是一不留神摔了下去,粉身碎骨。

2018年教师节前夕

内容中心4位记者站到了悬崖上

起因是下面这段视频:

好记者,好故事

视频中的人是多彩贵州网内容中心记者赵野平,在2018年贵州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代表多彩贵州网参加比赛,以黔西县乡村教师杨绍书,守护苗寨孩子崖壁天路求学41年的故事,获得第二名。

比赛在8月底,距离教师节不远。视频记者徐昆录下了当时的一幕,回来就跟部门的小伙伴商量,“用脊梁给山里娃撑起通往世界之路的代课老师”,特别符合教师节主题,可做一组特别策划。于是由杨昌鼎、徐昆、赵野平和陈李育四人组成的采访团队立即启程,赶往黔西哈冲苗寨。

哈冲苗寨之路

哈冲苗寨位于黔西县瓦房村山下,前临峡谷大河,背抵悬崖峭壁,经济非常落后,村里80%的人都是文盲。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杨绍书41年来,每天都要护送寨里的学生翻过挂在绝壁上的“天路”,去到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读书。

为真实反映绝壁上学路的艰险,拍出杨绍书老师41年坚守不易,4位记者从哈冲苗寨出发,与杨老师一起走上了这条悬挂在绝壁上的上学路。

中午2点,太阳正盛的时候出发,五个人沿着弯曲起伏的小道缓慢前行,一路上两侧的灌木丛长满了荆棘。

虽然采访前,已经查了不少关于这条路的材料,只是没曾想现实和材料是两码事,上山前低估了前路险峻,不仅要小心脚下随时可能松动滑落的石头,还得提防偶尔出现的毒蛇、野蜂。记者们一边踩着勉强称为路的“毛狗小道”前行,一边听着杨老师介绍,当初是如何带着镰刀、锄头,斩荆棘、刨石梯、搭藤索,用双手刨开脚下这条小道。

山高路远

行到最危险处,

窄窄的小道沿着豁口蜿蜒而下,

右边是刀削般的岩壁,

左边是被灌木丛遮掩的深渊。

山路近乎直角,

我们只能扶着壁上树根,

踩着石头缝往上爬!

深入采访

徐昆拿着航拍飞机,一边爬一边不忘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还一直担心地势险要飞机落下去怎么办?惹得一群人“怼”他:“注意安全,你得先想想,你掉下去了怎么办?”

记者体验老师的生活

陈李育那个恐高症患者紧张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攀在狭窄的石缝里,山风猛烈,悬崖就在脚下,人被站在悬崖边的恐惧支配着,每一步都走得艰辛。

一趟长达两小时的悬崖历险下来,四位记者直感叹,成年人沿着这上学路走得都如此辛苦,杨绍书老师41年如一日,带着不到10岁的孩子们翻山越岭去读书的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知道面对壁立千仞时来自心里的恐惧,所以杨绍书的勇敢和坚守在我们看来更显弥足珍贵。”

两公里的悬崖“探险”,有了大家在教师节当天看到的《【镜·态】大山园丁杨绍书,崖壁为师四十一载》。新闻发布的当天,有人问这趟值不值?从悬崖下来就中暑吐得山崩地裂的陈李育回:值!

如不实地到孩子们上学路上看看,无法直观感受其艰辛和危险,或许就不能写出这篇真实感人的稿子。“只是再也不敢自称女汉子了,第一次爬山爬到吐,站在悬崖上时到底是怕的。”她自嘲道。

赵野平说,值!杨绍书的坚持,让她想起了她的父亲。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安民警,同时也是一名基层新闻通讯员,曾告诉女儿:“拿起枪,爸爸就背负起人民警察的使命;拿起笔,就肩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趟悬崖之行终于让赵野平明白,何为记者的担当与坚持。

不顾艰险、不怕辛苦爬上悬崖,只为拍一期教师节的特别报道,这样的事在内容中心已是家常便饭。

那年贵阳,民房垮塌现场的4天3夜、73个小时,记者轮番蹲守只为守候哪怕一个生命的奇迹,源源不断通过互联网向关心救援的人们传递信息,更传递信心和力量。

那年剑河,5.5级地震之后的木房摇摇欲坠,越是在一片狼藉中穿越,便越是揪着心,为脚下这片“家园”而祈福。

那年雷山,200年一遇的洪水咆哮狰狞,记者拍下了在水库指挥救灾的县长、大水中踉踉跄跄徒手搬运变压器的电力工人、乐观积极互助自救的苗族老乡……最动容的,是消防官兵从废墟里刨出了奇迹生还的“汪星人”!最动容的,是在洪水退去的岸上发现了村支书刘善平的拖鞋,除了他,村民全部得救!

走转改,对记者来说是“家常便饭”

就是这些“记得”和“感动”,把你我心底的温度,都刻进了多彩贵州网的字里行间。这群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实力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媒体人的使命担当——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他们奔向新闻现场,他们坚守编辑后方,以“多彩贵州网讯”为开头,记录和讲述着贵州的故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