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海洋科技硬实力的展示上演了!快来看看有啥“黑科技”

半岛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吕栋 马滢滢

一场海洋科技硬实力的展示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上演。备受关注的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9月12日开幕。本届展会以“科技经略海洋,创新实现梦想”为主题,在3天的会期内,将有来自国内顶尖海洋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展出了当下最前沿的海洋科技及成果。展会同期还举办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URC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为广大专业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海洋科技盛宴”。

■探现场

顶尖海洋科技成果亮相,还有无人机猎手

本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集中展示海洋工程装备仪器设备、海洋新成果新技术、海洋观测探测监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科技军民融合、空天地海一体化装备与技术等最新技术成果和产品,展览面积30000平方米,吸引数百家参展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人士参会,专业买家和采购商的数量将达到2000家。

可燃冰试采系统。

国际海洋创新工坊的展商更是抱团前来参加。据了解,国际海洋创新工坊是位于青岛蓝谷的一家以海洋科技为主的创新孵化器,目前有30家左右的企业入住,虽然项目正在建设中,但是入住企业已经开始拿出一项项重磅海洋科技成果。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公司,他们这次带来了不少高科技成果展示,有些已经应用在国防、安保等领域。例如其北斗RDSS超远程通信便携终端,解决了北斗弱信号条件下的信号处理问题,将北斗服务范围大大扩展。

庞然大物引参观者驻足。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一款名为“战鹰”的无人机捕获器。的确它就是一个无人机,但是却有不简单的功能。“这架无人机正是其他无人机的克星,是用来捕获无人机的,在碰到有需要驱赶或捕获的无人机时,我们先要把目标控制住,然后派它出去捕获。它下面有一个网兜,在射程范围内就会发射,即使抓不住也能碰到被捕对象的旋翼,导致其掉落。”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王烨介绍。

水下机器人”钻圈。

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今年青岛海科展的参展商可谓众星云集,既有代表我国当前海洋科技研究最高水平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同时还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另外还有中国航空航天集团第九研究院、中船重工726所、青岛海建集团等知名企业参展,包含了海洋科技所涉及到的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通讯系统,环境保护,建造业,承包服务,潜水,疏泼,钻井,环境影响评估,勘测,地质,海洋物理,大地构造学,水文测量,水文学等各个领域。

参展商们纷纷携带最新研发的海洋科技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亮相,让前来参展的观众一饱眼福。

30个“雷达眼”能发现山东附近海域一举一动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会规格高,参展商也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展商们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影像和简单模型的介绍,甚至在现场搞“大动作”。在2号展馆的入口处,一个两层楼高的展示设备颇为吸引人,走进一看,这原来是净海水业的一套海水淡化演示装置。这套装置主要演示的是深井式海水淡化运行系统的工作原理,沉淀池、浓水池、深井……一步步在这见方区域内复杂的海水淡化技术便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记者在现场还看到用于海上养殖、休闲一体化的设备也搬了来,各家的水下机器人、探测器更是不在话下。

三亚海兰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带来了山东沿海乃至全国沿海的雷达实时监测的演示,一个偌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在闪烁,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申春煦介绍,这写光点就是一条条船,“我们带来的是海洋立体检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它通过在沿海布设雷达来检测近海海面上的情况,小到一只小小的帆板这套系统都能识别。”他介绍,目前在山东沿海附近布设了30套雷达设备,全国沿海也均由布设。这套系统对于海洋海事监测效果明显,今年休渔期期间通过这套系统监测抓获的非法出海船只有数百只,远高于往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还现场展示了可燃冰,吸引了不少好奇的参观者,展区有可燃冰的模型和展示,还有工作人员负责讲解。“为什么冰可以燃烧?”“它是水分子像笼子一样包裹着甲烷分子,因此可以点燃。”“它们都在海底吗?”“在青藏高原上也能发现。”“可燃冰现在已经实现开采了么?”“我们已经开始实验性开采,你看我们这就有试采设备。”……

水中机器人比“眼力”更比演技,还比钻圈

水中机器人在比赛探测管道上的孔。

作为2018青岛海科展的重头戏,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的举办为今年的展会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是目前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由中国高校发起创立并有来自英美等海外高校参加的高端学科竞赛,并已连续举办多年。今年也是该项赛事首次来到青岛,为参展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水中机器人盛宴。

水中机器人大赛的比赛项目好多个,有完全不在水里比的,有浮在水上比的,当然也有潜入水下比的。尤其是潜入水下的比赛中,水下机器人要完成钻圈儿等项目,比赛既紧张又逗趣,观赏性十足。而在另一项比赛中,参赛选手使用一条仿生鱼探测U型管道上的孔,也就是说要比比那条机器鱼的“眼力”好。虽然按照规则仿生鱼看似长得差不多,但是选手处于各种考量会进行加工,比如用易拉罐当鱼鳍负责平衡、加个“探照灯”负责探路等等,而这些机器鱼的编程就更是各显神通了,可谓各个是戏精浑身有演技,简单的比赛还吸引了一众人聚精会神地观看。

水中机器人在比赛探测管道上的孔。

据了解,本次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包括11个组别的比赛,包括全局视觉组、自主视觉组、目标抓取组、水中竞速组、2D 仿真组、工程项目组、水下操控组、 水下搜寻观测组、水面垃圾清理组、创新创业组和创客生存挑战组等。 在今年举办的国际水中机器人比赛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面向校园创业团队的创新创业组比赛。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创业团队将同场竞技,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巧思,争取专家评委的认可,接受风险投资家的点评。获胜的团队还将获得青岛博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奖金。此外,本届水面垃圾清理比赛将是首次在自然海域中举行。

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相信水中机器人大赛落户青岛海科展定能进一步提高自身影响力,同时也将为海科展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初衷。

■最前沿

面对海洋“巨系统”,院士专家来场头脑风暴

海洋立体检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观测到的山东沿海海上活动。

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同期举办。作为海洋科技领域的高级别论坛,今年青岛海洋科技高峰论坛包括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海洋移动平台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论坛、第二届海洋健康文化论坛、“一带一路”海铁联运国际论坛、青岛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发布暨涉海科技成果路演等多场次的行业高端论坛会议,以及30多场次技术及新品发布会。

在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率先做主题报告:“面向智慧海洋建设的海洋卫星遥感前沿装备与核心技术”。“现在的海洋已不是由海岸线、海岛、和茫茫海水构成的空间组合概念,构成元素日益剧增,包括在海洋载体中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种种人类活动的综合,故海洋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物理+人类活动的巨系统。”潘德炉院士举例,在海洋中存在海底断崖,尤其是潜艇碰上就会有船毁人亡的危险。这个海底悬崖并非人们认为中的悬崖,而是复杂的海底情况导致的。而如何摸清这些看不见的复杂海况,则需要通过卫星遥感等去看清楚。潘德炉院士提出自己的建议: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深海与基地安全战略,军民共议需求,提出攻克我国卫星海洋遥感核心技术发展体系与路线图;以国家智慧海洋建设工程牵引,厘清军民融合发展卫星海洋遥感核心技术,包括卫星平台、传感器、资料处理的前沿科学与颠覆性技术。

据了解,首届“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由中国船舶信息中心和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主办。由业内知名院士、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等数百位专业人士齐聚,共同就智慧海洋总体思路,前沿技术发展及应用,国家重点项目规划与发展等重点展开讨论。为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打造海洋强国提供专业强大的支撑平台。来自国家海洋局、海军科研机构、国防科大、中船重工、中科院、西北工大、上海交大、哈工程、中兴通讯等有关单位的院士及专家、企业领袖分别从国内外广阔的视角,围绕智慧海洋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的海洋立体观测、海洋遥感测绘、信息网络通信、海洋环境数字化、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深度探讨相关前沿技术及发发展趋势。

海洋探测迈入“万米级”时代

抓捕无人机的无人机。

展览会上还有众多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传递出来。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研发的迅速发展,向海洋的探索也从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延伸。在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参展商带来了当下海洋科技研发最前沿的“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浮星”浮标的深海探测设备,向参展观众展示了最先进的海洋观测装备。

据了解,在“问海计划”项目支持下,今年4月,“海燕 ”系列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化的海上测试,其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刷新了下潜深度的最新世界纪录。本项目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王延辉教授牵头负责,受到央视等国内媒体在内的大力报道。5月,“海燕”系列长航程水下滑翔机(PETREL - L)连续运行119天,完成剖面862个,航行里程2272.4公里,再次创造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测量剖面最多、续航里程最远等多项新纪录。水下滑翔机是深海环境观测的重要平台之一,此前最深观测能力为6000米级,而8000米潜深的顺利测试,为我国深渊研究和深海观测增添了新型的装备平台。

抓捕无人机的无人机。

该研究院现场展示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已经在南海北部近4000米水域完成投放。截止8月8日,设备已连续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550.3m,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据介绍,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随海流漂移,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可在任意海域内实现自适应配平、自动下潜、定深悬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据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如CTD(温盐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仪)等,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数据,它可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并经略海洋,是海洋观测与探测的重要工具。

打造青岛海洋科技“新名片”

作为全国知名海洋科技展会,青岛海科展除了展示当下最前沿的海洋科学新技术、新成果外,还致力于打造海洋科技发展平台。今年展会举办期间,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论坛,青岛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发布暨涉海科技成果路演、企业新品发布会等资源对接会将同期举办。

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即墨区政府区长吕涛表示,青岛海科展是青岛蓝谷为发展海洋科研和海洋经济,助推海洋强国战略,而打造的集专业采购、技术交流、成果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致力于打造中华民族海洋科技品牌展会。

据介绍,每年的青岛海科展举办期间,来自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各地的海洋科技领域相关人才都将齐聚蓝谷,他们将在这些资源对接会上就各自的项目和需求进行对接,促成多项新的合作。此外,还将有多个大项目在今年青岛海科展举办期间签约落地。

青岛海科展一直坚持“平台化”的办展理念,将展会打造成一个集技术展示、学术交流、合作洽谈、创新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性合作平台,展会已促成了多项海洋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落户蓝谷,吸引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聚集在青岛蓝谷,将青岛蓝谷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聚集地。

青岛海科展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海科展作为省市两级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以“科技经略海洋创新实现梦想”为主题,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服务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为宗旨,全面展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成果,发布产业政策信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致力于打造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交流平台、产品展示平台、成果交易平台。

自2016年首届青岛海科展举办以来,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尽管时间并不算长,但凭借其高质量的展览内容、高水平的专业论坛、高效率的资源对接,在国内海洋科技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每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海洋科技人才齐聚青岛,就海洋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项目合作进行交流和对接,青岛海科展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领域知名展会,也成为了青岛海洋科技领域的一张“新名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