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驾鹤西去再无“下回分解”

记者从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肖建陆处获悉,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9月12日《燕赵都市报》)

9月7日,相声大师常宝华仙逝,享年88岁,仅仅隔了4天之后的9月11日,评书大师单田芳又离开了我们,享年84岁。对于中国曲艺界来说,这确实是算的上是“多事之秋”。在这样一个大师盛行,但又有真有假的时代,如常宝华、单田芳一样的传统曲艺大师,是得到几乎所有人公认的,不掺半点虚假的,所以人们才格外怀念他们。

在很多人看来,不管是说相声的常宝华,还是说评书的单田芳,都已经属于“过去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人老了,所以艺术生命也和人一样,走进了晚年,同时更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艺术形式,也逐渐为时代所淘汰,没有人喜欢了。这种观点,未必都是事实。在常宝华、单田芳去世以后,不管是网站上的新闻报道,还是微信朋友圈的纪念文章,跟帖对他们表达怀念的,不仅仅有60后,70后,同时也要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的相声、评书爱好者,对大师生前留下的作品如数家珍,熟悉程度不亚于60后,70后,确实让人吃惊不小。

这说明,对于真正的文艺经典,对于真正的传统大师,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也许已经不再是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但是却仍旧有无数人从心里喜欢他们的作品,从心里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偶像。这意味着,他们人已经驾鹤西去,世间再无“且听下回分解”,但是他们留下的文艺作品,不管是一段经典相声,还是一段经典评书,却将永远陪伴我们,这就是所谓作品的生命力比人的生命更长的由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宝华、单田芳们的门前冷落,恰恰是文艺百花齐放,百姓选择多元的体现,这当然是好事,因为我们在相声、评书之外,有了其他更多的选择,比如电影,比如话剧,比如明星演唱会。但是不能因为我们的选择多元了,文化形式百花齐放了,就能够抹煞和代替传统大师们曾经为国家和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贡献,为百姓精神文化享受做出的贡献。

每一个人都会离去,而一个人的离去能够被如此多的人怀念、感激,他一定可以含笑九泉、无憾此生。这些传统大师之所以值得怀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争议,无绯闻”。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在收徒传承等等方面,也许引起过社会的争议,但是他们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却能够赢得各界一致的尊重,真正实现了“德艺双馨”,而不像现在一些年轻的演员,年纪轻轻,绯闻丑闻一大堆,绯闻丑闻的热度,远远超过他们作品的热度。在这一点上,年轻人是应该好好向这些传统大师学习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