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房子,也是父亲一生辛勤劳做的真实写照

我的童年过得也许和别人不一样。我的父亲在我两岁的时候,放弃了原来的家,和母亲带着我回到了我爷爷的所在的家,重建了一个新家。小时候,爷爷奶奶离异。当时,我的父亲才两岁,跟随奶奶改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后来,父亲也在那个地方成了家。也许是在那里生活不如意;也许是受到了村里人的讥讽和嘲笑,父亲受不了,一气之下,带着母亲和我又回到了爷爷所在的家。

我的爷爷当时在村里还算个有钱人。他看到我的父亲举家搬迁过来,虽然没有撵我父亲走,但是也不是很大方,极不情愿地分了两间低矮潮湿的房子给我父亲就草草了事了。

这样的房子怎么能住人呢?没有办法,住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开始向别人借房子住。我记得在我们家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之前,我们家已经借了好几家人的房子住了。

父亲很想建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只是苦于没有地基建。那时候,是五六十年代,经常遭水灾,村里人都不敢在地势低的地方建房子,都是在地势高的山坡上建房子。父亲看到了一个山坡上好建房子,挖了几个星期的土,把山坡推出一块平地来,准备建房子,后来请风水先生一看,说这地方不适合建房子,父亲又放弃了。

虽然没有地方建房子,父亲还是想方设法把建房子的材料先准备好。那时候,家里穷,完全靠买是不可能的。父亲有空的时候,就是早晨带上中午的饭,然后徒步去离村里很远的山区去找有木材的人家买木材。父亲一般是挑三根木材回家,然后留下一根好的放在家里,把另外两根木材挑到集市上去卖,挣来的钱又去山里买木材。如此反复这般,几年间,父亲已经积攒了几十根木材在家里,建一幢房子的木材绰绰有余。

我的父亲是一个做事很急躁的人。把地基推平了,又不建房子,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我的父亲极能吃苦。去山区买木材,别人是骑自行车去托的,我的父亲天生胆小懦弱怕事,不敢骑自行车。他是走路去的,白天从家里出门,走十几里山路,买几根木材回来,然后用肩膀硬生生的扛下山来,回到家里就是天黑了。

因为这个缘故,父亲很珍惜他挣来的几十根木材。由于借的房子,不怎么好,一到刮风下雨就会漏水,父亲怕雨水浸坏了放在家里的木材。而且每借一户人家,搬一次家,那几十根木材又成了父亲头痛的事,搬来搬去真的很麻烦。

因为这个原因,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想法在父亲的脑海里越来越激烈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建设工程也日益扩大完善了,村里很多地方也修了水库,可以防止洪水灾害了。而且已经建的是砖瓦房,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了,也不怕什么风吹雨打了。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开始改变了,很多了又开始在地势低的地方盖房子了,而且交通比以前也方便多了。因此有很多人有了多余的空房子了。没有办法的父亲想到了买房子。经过介绍,我的父亲买了他堂侄一家在山坡上的一幢房子,花了五六千元,而堂侄在山坡下已经盖了一幢房子了。

父亲很高兴有了这幢房子,因为以后不用再搬来搬去了。只是农忙双抢的时候,因为交通不方便,车子进不了家门。父亲只能一包包的把稻谷扛在肩上,爬一段上坡路,送到家里来。而且吃水也不方便,要到下面的水井去挑水喝。那时候的父亲还年轻,一切还受的了。

只是后来年纪大了,父亲也是力不从心了,他也想在山坡下建一幢房子。爷爷当年留下的两间房早已倒塌破财不堪,也建不出一幢像样的房子来。那时候,因为我的父亲突然归来,父亲的三个兄弟姐妹很不高兴。四家的房子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只是错综复杂的。如果调整好,是每家都可以建一幢房子的。而父亲的三个兄弟姐妹有的在别处已经建了房子,有的占了好多间房,谁都不会首先出

来让步,谁都不肯吃亏。在农村,因为地基争夺而兄弟之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我的爷爷娶了三个老婆,子女多,麻烦也多。他也知道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能解决了。那时候,我的爷爷亲自去村委会找领导去解决这分地基的事情。最后四家人在村委会的调解下,达成一致,最终每家人都分到合适的建一幢房子的地基了。也许我的爷爷想在他有生之年把这个事情给办了,他也不忍心他的儿子我的父亲再受苦了。

在我们自家地基上建房子的前一年,我的爷爷去世了。虽然我对我的爷爷的感情不是很深,但是这件事却让我由衷地敬佩他,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尽到了自己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了。我的父亲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房子了,那些多年积攒下来的木材也派上了用场。父亲的辛劳没有白费,这房子是属于父亲的房子,也是父亲一生辛勤劳做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