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考古学家唐际根20年发掘万座古墓 凭“土感”挖出商朝古城

唐际根

大洋网讯 在考古学界,夏商时期的考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时段究竟有多长。54岁的唐际根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殷墟考古队队长。他在河南安阳殷墟待了整整21年,挖过1万多座古墓。

20多年间,带领着安阳考古队发现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从地下挖出了一个完整的商朝来;他一力促成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8年,殷墟在2006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他还一手策划殷墟博物馆的建立。如今,在殷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唐际根转行到高校,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近日,唐际根向本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殷墟考古经历。

唐际根浓眉大眼,皮肤黝黑。“常年做田野调查,没有不黑的。”他从1996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从此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殷墟探秘之路。

听唐际根讲殷墟,不知不觉中会被他深深吸引,他会像说书一样绘声绘色。“你知道3000多年前中国人吃什么?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唐际根的研究结论是:男性身高中值约为1.62米,女性为1.54米。当时人们寿命都很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约在34岁,女性为30岁。3000多年前的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在竹简或木片上,而非甲骨文。

唐际根说,长期以来,考古给人的感觉就是挖宝。其实,这是对考古一种非常偏狭的认识。在他看来,考古就是今天的人借助科技穿越回古代,与古代人进行的精神交流。很多人认为文物就是能拿得走的宝贝,但实际上对于考古人员来讲,文物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通常远比可移动重要。“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信息,都是宝。”

考古队绘制的“手铲下的大邑商”

20年间发掘上万座古墓

唐际根的老家是江西萍乡,他家兄弟姐妹五个。他的舅舅喜欢收藏古董,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上大学后,他就学了考古专业。

唐际根记得,自己挖的第一个墓是1984年自己上大学到曲村-天马的一个宋墓,那是一个砖石墓。顶部有个穹顶,这个墓葬保存很好,大家都舍不得把穹顶揭开,就从洞进去。“当时考古学家李伯谦是我老师,他说,谁第一个下去谁可以喝酒。有个年轻的小伙子胆子大,他咕嘟下去喝了口酒壮胆,然后就下去了,进到墓里头,半天没出来。等他出来的时候,(拿着)墓主人的脑袋。”唐际根说,当时一起考古的有几名女生,吓得哇哇大叫,但他一点也不害怕,拿着这个骷髅头看了好半天。

学考古就是要在田野间风餐露宿,唐际根从小生活在农村,不怕吃苦。“20多年间我挖的古墓有1万多座,不过90%都是空坟,被盗过了。”他挖的墓绝大多数在河南,甚至在广东也挖过。他说,商朝都城在安阳,人口最多的时候有10多万人,所以,挖出几千座陵墓,一点也不奇怪。

安阳考古队是全国最早的考古队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收编了一个盗墓者,这个盗墓者直到2003年才去世,唐际根跟他共事过很多年。他说,盗墓者土感好。“他(盗墓者)说他盗墓的时候,黑灯瞎火,哪里看得清,就靠手摸,一摸就知道有没有墓葬。”

这么多年来,唐际根也一直在跟盗墓贼周旋。“河南这边盗墓贼很猖狂,很多古墓都有盗洞,都被盗墓贼光顾过,所以,打击盗墓贼任重而道远。”

王陵区全景照片

挖出商朝遗址给殷商断代

1999年,唐际根的几位同事在安阳地下打洞发现一些硬土,继续下挖,竟然发现了城墙。2000年,唐际根在以前日本人侵略安阳时修的机场旁边发掘,挖到了商城保存最好的宫殿遗址。

宫殿遗址旁边有一条当时日本人为了保护机场掘的沟,唐际根把沟铲开,居然发现了一块白陶。白陶是商代高等级贵族才能拥有的东西。沟里还有很多夯土建筑、柱础石、有的柱础石下面还埋着几名儿童。为了保险起见,唐际根还将十几件器物做了碳十四测年(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测试结果正好卡在商代中期。他大喜过望。

为了确定建筑的年代,他把这里出土的文物进行全面筛沙,鉴定后发现,全部属于商王朝中期。唐际根还根据商代贵族每遇大事都要杀人祭祀的特点。果然,他在这座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宫殿台阶附近发现40余处祭祀坑,不仅有殉葬的人骨,还出土有陶器、玉器。而这些陶器玉器也全都是商王朝中期的。他将这座都城命名为洹北商城。

说起洹北商城的发现,唐际根把它归结于他良好的“土感”。“我喜欢下围棋,大局观比较好。” 但在开挖之前,他心里还是没底,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手下的年轻人问他要不要挖,他一声令下:“挖!”他相信自己的知识。但这一次,他赌成功了。

唐际根说,以前学术界关于商朝是否存在是存在争议的,但殷墟不仅使商王朝的存在成为信史,对殷墟的研究也是研究夏王朝的起点。洹北商城的发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商王朝的历史,它把过去早晚两期的构架,变成了三段:早商(二里岗、偃师商城)──中商(小双桥、洹北商城)──晚商(殷墟)。通过这次考古,唐际根发现,殷墟虽然没有城墙,但根据王陵和宫殿区的存在及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殷墟确是商朝都城。

考古人员正在发掘马车。

让殷墟震惊世界

按理说,一辈子能发掘出一座商城,作为考古学家可以说是运气够好,甚至够吹一辈子了。但唐际根就是爱折腾,他还不满足,当时他有了一想法,一定要把殷墟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在唐际根看来,当时殷墟保护已经非常艰难,殷墟遗迹面积也越来越萎缩。“所以我觉得要做个大动作。如果大家不知道你的重要性,保护更难。你再大的人脉,你天天不睡觉,也不可能24小时看住那么大的面积的遗址。”

唐际根说,殷墟申遗成功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他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2003年底,殷墟申遗进入关键阶段。2005年殷墟申遗时,为见证安阳殷墟价值的重要性、完整性,也为了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势,唐际根向安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鼎请回安阳展览。最终,司母戊大方鼎在阔别56年后“省亲故里”,轰动一时。一边申遗的同时,他还一边带队建立了殷墟博物馆。这也为后来殷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促成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联合国教科组织派人来进行验收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是我回答的。”唐际根说,殷墟申遗成功后,整个考古队都非常高兴,后来还被河南省政府记一等功。

遭遇惊悚和“重口味”场面

考古学家挖墓,究竟怎么挖?唐际根说,先要确认墓的位置,其次是制定挖的方案。“每个墓地挖法都不同,有的是墓道不挖,直接从顶往下挖,这种挖法用于墓的穹顶比较完整,可以直接把穹顶打开。有的是直接挖开墓道,还有的是要从墓道边上钻进去。所以每个墓挖法不一样,进去以后开挖的方案也不一样。”

唐际根说,不同类型的古墓,开挖的深度也不同。比如说殷墟中的墓穴,因为商代没有手工制铁,土层也不会特别坚硬,最多也就挖十多米深。但明代的墓穴一般就要挖得很深,一个普通的镇国将军的墓葬,从地表往下就要挖9米,甚至几十米,墓穴特别坚硬,有时需要动用电钻。

刚开始挖墓时,因为穷,连口罩都买不起。每次下墓,他都不戴口罩,如果是古墓,人的尸骨早就分化了,根本没有任何味道。但如果一不小心挖到了年代不算久远的墓葬,那场面就有些惊悚和“重口味”了。

有一次,唐际根挖墓时挖到一个同时具有商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特征的墓葬群。唐际根说,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商代墓葬群,到了现场之后却发现现场很臭,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清代墓葬群,尸体还没有完全分解,有很多刺猬在墓穴之间打洞,吃腐尸。当时看到这样的场景,唐际根恶心得饭都吃不进去。但等到后来,随着他挖的墓越来越多,对这样的场景他早就司空见惯,也不再对这种场面感到恶心了。“上午刚刚去挖个古墓,拿着骷髅、尸骨,中午用洗手液洗个手,照样吃饭,丝毫不受影响。”唐际根说,这么多年,他就是这么下来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些毛骨悚然的人骨、骨架,对唐际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上世纪90年代,刚去安阳考古站的时候,由于住宿条件差,有时就在考古现场附近搭个竹棚,用油毡布拉个棚顶就成了几十名考古人员的住处。

在唐际根宿舍的床底下、桌子上,经常都放着从地下发掘出来的人头骨和身体骨架。有时,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就会拿着一根人骨反复观看,在屋内走来走去。“每次如果有别人过来,我都要把屋子里面收拾收拾,否则会吓到别人。”他笑着说。为了练胆,唐际根有时经常自己一个人深入到地下十多米,在一个古墓里面待上几个小时。“在里面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下你都能听得见。”这时,唐际根闭目凝思,想象着几千年前古人在这里劳作、生活的情形。“这时,如果有半点声音你都会被吓个半死。”

说起刚开始考古时自己吃过的苦头,他感慨万千。“如今,通过新技术,考古学者已经可以从人骨中解开越来越多的谜题。”

唐际根研究考古标本。

从未遇到墓穴机关

有一次,在挖墓的前一天,他有些心神不宁,感觉要出点什么事,然后他就把考古队的几个队员叫过来,给他们开了个会,交代他们要注意安全。“我说我预感不好,感觉要出事。结果第二天果然出事了,一个考古队员从9米多的高处直接摔倒墓底下,摔得七窍流血,当时都有些骨折了。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去,好在休息了一个多月,他又慢慢好了。否则,我这个考古队长估计都要被‘罢官’了。”

唐际根说,挖开墓穴到地底下真正面临的危险并不是小说中所说的机关,“我挖了1万多个墓,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哪个墓里有机关,也没发现墓穴地下的空气中有水银蒸汽的。”

当然,他也没有遇到过电视剧中出现的那种墓穴坍塌的情况。因为在每次挖开墓穴都会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将墓穴的四个方向,包括地下的生土层有多深,都会探测清楚,然后,经过考古队专家探测,最终决定打多深的墓洞,然后,再由考古队员下到地下。所以并不会出现墓穴坍塌将人砸伤、砸死的情况。而较大的风险则是地下长期密封,考古队员下到地下十多米的地方会出现缺氧症状,会有些头晕。有时,考古人员需要背着一瓶氧气备用。

唐际根说,趁着现在到南科大做学问的空档,他正准备写一本大部头著作,叫做《论殷墟》,他希望能在这几年之内写出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