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不远,未来已来

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但它表现出的发展势头,俨然成了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核心因素。

■首席美编/黄欣

投身其中的创业者,都是一副梦想家的模样,以人生志业视之,坚信自己是在改变世界。

普通民众也许尚不能明确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但今天的感受无法预估明天的发展,数年后或许人工智能就已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毕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

尴尬:“你是做什么的来着?”

人工智能现如今是如此火热,以至于人们忘了,这是一个近几年才受到热捧的概念。事实上,仅在几年前,不论是在普通民众中,还是在创业圈,乃至学术界,人工智能都是一个不怎么受人待见的词。

朱珑是国内少数几个敢说自己亲身经历了这波人工智能发展热潮的人。他看着人工智能从坐冷板凳,到受众人追捧,同时也在创业一线见证着人工智能的惊人发展。

2012年 ,34岁的朱珑回国创业。在美国十几年的求学和研究生涯中,他始终处在人工智能的核心圈子内。

博士阶段,朱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统计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师从霍金的弟子 A lan Yu ille教授,之后他又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回国前的几年,他在纽约大学的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老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深度学习鼻祖Yann Lecun。

这一堆闪闪发光的简历,并没有给选择回国创业的朱珑带来多少便利。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的从业者做自我介绍时,是不敢说自己是做人工智能的,因为“当时的人工智能依旧太遥远,没法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联系,说了反而容易让人误会你是骗子。”

由此产生的尴尬,朱珑也经历过不少。回国当年,朱珑去参加了一场高中同学聚会。席间,同学们互相交流着各自从事的行业,“金融”、“O 2O”、“电商”都受到了其他同学的点头示意,唯独朱珑说出“人工智能”时,收到的却是满桌的茫然。以至于酒过几巡,还会有同学突然问他:“你是做什么的来着?”

选择创业,是朱珑基于自己十几年研究经验的一种直觉:虽然深度学习还在坐冷板凳,但它离产业化已经很近。同时,他也想要学以致用,而创造价值的最好办法是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开公司把知识产品化成了最有效的途径。

2012年9月,依图科技在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宣告成立。

朱珑对于人工智能很快将会迎来曙光的那种感觉,在公司成立几个月后就得到了印证。当年年底,在美国产学研三界顶级的图片分类竞赛Im ageNet上,两名初出茅庐的博士生拿到了第一名,他们均师从于深度学习学派的祖师爷Geo ff Hinton。

类似的比赛每年都有,这一场的意义在于,Goog le的王牌团队也参与了测试,并且识别精度比冠军团队差了很多。虽然Goog le团队并没有公开参赛,但在得知业界顶尖团队竟然败于两个“小毛孩”时,整个产业界都为之振奋。

冠军团队背后的Geo ff H inton,是朱珑在纽约大学研究所的老板Yann Lecun的博士生导师,而冠军团队所用的模型正是由Yann Lecun发明的卷积神经网络。

朱珑认为,深度学习学派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得以兴起的基础,“可以说,目前市面上没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可以在不使用深度学习的情况下,做出顶级的人工智能产品。”而随后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模型,正是这次比赛中大放异彩的卷积神经网络。

美国产业界在比赛后就迅速作出反应,Goog le高价收购了Geo ff H inton创立的公司,Facebook则挖走了Yann Lecun。人工智能的第一波热潮在美国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其余波真正影响到中国则要在一年多之后。

标签:梦想家或许最为贴切

朱珑和初创团队把图像识别作为依图科技的主攻方向,他们产品化的第一个灵感来自于2013年震惊全国的长春婴儿丢失案。因为婴儿所乘车辆为套牌车,一般的车牌定位方法失效,迫使警方不得不投入大量警力全城搜捕。

朱珑觉得,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依图科技的技术可以帮助警方大大提高效率。于是,在转了好几层关系后,他得到了一次3分钟的自荐机会,对象是苏州市公安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陈斌华。

看着朱珑“海归”和“博士”的光环,陈副局长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如果在两个月内,依图科技能把市公安局车牌识别系统的准确率从30%提高到70%,他就考虑合作。

最后,朱珑交出的产品直接把车牌识别率提高到了90%,而且产品一上线就帮助南通警方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超过10万元的入室抢劫案。

这一年,依图科技获得了来自真格基金的天使轮投资。在向投资人徐小平做自我介绍时,朱珑依旧没有提到人工智能的概念,因为他觉得当时可能连徐小平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

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季,一个寒冷而无雪的夜晚,远在大洋彼岸的简仁贤走出电影院,那时他的身份还是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他刚看完电影《Her》,这部电影在台湾的译名是《云端情人》,香港则译为《触不到的她》。

电影讲述了在不远的未来,主人公西奥多爱上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在电影中,“萨曼莎”是那时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她”拥有着迷人的声线,讲话幽默风趣,性格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

“未来已来”,简仁贤多次在不同场合重复过这句话。他在电影中看到了可以期待的未来,也看到了一种使命。他意识到,人类在未来几十年要做的,就是把过去几十年的科幻设想一个一个实现。

受着“萨曼莎”的指引,制造出懂情绪、知情感,能让人类爱上的机器人,成为了简仁贤此后人生的目标。“十年内,我希望能看到人和机器人谈恋爱。”

《Her》中有大量的镜头都是在上海取景,陆家嘴的环形天桥、上海中心尚未封顶时期的三件套、1号线上关门警示灯闪烁的地铁和虹桥火车站即将驶离的和谐号,都见证了西奥多和“萨曼莎”恋爱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一年多后,简仁贤在上海成立了竹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英文名 Em otibot,正是英文单词“em otion” (情感)和“robot”(机器人)的结合。在他的设定中,竹间智能不是图像公司,也不是语义公司,而是基于情感和情绪的人机交互公司。

简仁贤说,辞职创业,是因为已经认定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毕生志业。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印度一个思想家说过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idea,当你找到后,就要无时无刻不去想着它,直到把它做好为止。

朱珑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想法。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这批投入到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创业者,普遍有着科学家的身份,我们无法用商人或者企业家这样的头衔去定义他们,如果非得找一个标签,梦想家或许是最为贴切的。

因为他们普遍都是带着改变世界的初衷,真诚地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在创造着历史。也正是借着对人工智能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得以比普通民众更早一步窥探到未来的模样。

成长:人工智能发展速度惊人

依图科技的技术和产品化经历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车辆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构建“城市大脑”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更进一步的则是把图像识别应用到医疗当中。

不断产品化的过程,也是依图科技和人工智能不断证明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各地公安部门通过使用依图科技的人脸识别系统,解决了大量原本毫无头绪的积案旧案,抓捕到了很多已经隐姓埋名多年的逃犯,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公安部门的办案模式。

而在“人工智能+交通”的应用中,依图科技根据人工智能获得的道路通行数据,对杭州市萧山区一条主干道上的红绿灯进行了调整,使得整条道路的通行速度提高了10%。

在依图科技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少案例中可以看到,技术的突破为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得很多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瞬间变得迎刃而解。

朱珑更看重的则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成长速度。他表示,在2015年的时候,机器的人脸识别能力正式超越了人类,而在2015年到2018年的三年间,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能力又增长了1万倍。

他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客户女朋友的照片放入一个一千万人像级别的数据库中,找出十张最相似的照片放在客户面前,结果客户发现自己竟然辨认不出哪个是他的女朋友。

而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这已经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机器最先实现的是1:1的比对,就是告诉它要验证的是张三,然后识别出面前的是不是张三。下一步实现的是1:N的比对,某个设备随机捕捉到一张人脸,然后机器去识别出这个人是谁。放在一个大城市的背景下,就是从一千万个人中找出这个人是谁,放在全国就是从近14亿人中去找。

在依图实现了全中国级别的人脸识别技术后,朱珑和同事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想看看人类进化到现在,多少个人中会出现两个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判定标准就是连父母都无法辨认。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每1亿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和你长得一模一样,或者说,全中国差不多会有12个人跟你长得一模一样。

简仁贤知道,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创造出一个能够和人谈情说爱的机器人,所以他决定从最基础的人机交互做起,而对话机器人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他的认识中,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对话机器人不是只会瞎聊天,就是只能根据关键词或模板给出机械式的回答,“这些对话机器人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人工智能。”

竹间智能的对话机器人,要能够结合用户的面部、语音或文字,做到理解用户的情感情绪,最终识别出用户的真实意图。

简仁贤表示,不同于其他专注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的人工智能公司,这三项技术只是竹间智能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想要做好人机交互,机器人必须要能够从听见、看见、读见跨越到听懂、看懂、读懂。”

而要实现后三项,机器人既要能够识别出人面部表情的含义,也要识别出语音中的情绪。在语义理解上,机器人还要理解上下文,并且具有记忆能力,这些能力最终指向的都是准确识别人的情感和意图。

据简仁贤介绍,竹间智能的对话机器人会显得更加聪明体贴,如果你在之前的对话中说过不喜欢吃辣,那么它在下一次推荐餐馆时就不会推荐重庆火锅或麻辣小龙虾。

在不远的未来,当乘客在机场焦急地询问某个航班在哪里值机时,对话机器人一旦识别出乘客的情绪,就会在查询航班的同时,告诉乘客“时间还很充裕,不必着急”。当买家在电商平台表达对商品的不满时,客服机器人也能够通过几轮简短的对话,判断出买家是想退货还是换货,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简仁贤的预测中,在2020年甚至更早,具有情感和意图识别能力的人工智能助手将会广泛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预计到时会有30%的人类使用人工智能助手来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的各项事务。

前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预测

2016年,人工智能热潮掀起了一波更大的巨浪。年初,A lphaGo和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之间的一场大战,把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直接推到了普通民众面前。最终A lphaGo以4:1击败李世石,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不啻为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人工智能的概念成了香馍馍,而投资界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当年依图科技就完成了由云峰基金领投的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它的估值也将像坐上火箭一样,很快超过100亿人民币。

也差不多是从这一年开始,有日本投资之神之称的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成为了人工智能最知名的鼓吹者。他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信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为人工智能“站台”。

就在这一年,软银和阿拉伯主权基金共同成立了一个规模10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起名“愿景基金(Vision Fund)”,主要投资 A I、物联网及智慧机器人等领域。

随后,孙正义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紧锣密鼓地布局,投资主要针对三大领域:信息通讯网络、人工智能芯片和机器人。他先是耗资32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构厂商ARM,再以10亿美元的投资成为了美国初创公司OneW eb的最大股东,这家公司致力于在低地球轨道部署数百颗小型卫星,来组成一个可覆盖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去年,孙正义更是从谷歌手中收购了著名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

在近两年的演讲中,孙正义一再表示,他已经完全投入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中,“我将97%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A I上”。同时他预测,2018年前后“奇点”就会到来,人工智能将进入不可逆转的大发展阶段,电脑的智商会大大超越人类。他更进一步表示,未来几年内,一双装了芯片的鞋可能就会比人脑还聪明,也就是说,你脑袋的智商可能还不如你的脚。

朱珑说,人工智能就像一列从远处开来的火车,人们很早就听到它的汽笛声,声音由远及近,但当火车真的开到面前时,所有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它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这么的有力量。

在他的认识中,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十年前,学术界3个全球最好的教授,或者顶级实验室的3个师兄弟凑在一起,就能差不多预测未来3年全球学界百分之八十的发展趋势。”

但现在,几个顶尖科学家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就连深度学习之父也无法预估他发明的算法正在创造怎样的前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发展都分布在各家顶尖公司的研发部门里,“所以不论是在业界还是学界,即使是顶级的科学家,也会大大低估未来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