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走向何方?有人提出两点共识,第二点说的太在理

作为社交电商的代表拼多多,从上市之日便饱受争议。一些人认为拼多多是一个专卖低端产品的平台,不符合大众消费升级需求,目标客户可能只是少数人,大家用了几次就会弃之不用。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不妨先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我们公司的保洁阿姨在多次帮邻居砍价的诱惑下,下载了拼多多,从此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上面买,米面粮油、水果、洗衣液、衣服鞋子等等。但是阿姨的女儿觉得拼多多上有假货。把拼多多的APP卸载了几次。每次卸载完,阿姨就偷偷重新装上,还劝说女儿从来没用过拼多多,根本不了解拼多多的好。

我一个在南京买房,收入稳定的同学,去年生了二胎后,花销收紧,拼多多是他最常用的一个APP,他总说现在买东西打开别的APP,总觉得贵,要去拼多多上比比价才肯下单。

而这些例子相信在我们身边经常存在。拼多多之所以深得他们的心,高性价比应该是个很大的原因。拼多多的核心目标客户绝对不是那些逛City Super、常年海外购的消费者。

不可忽视的是,3年获得3亿多用户的支持的拼多多,在中国制造业升级推动上正在发挥作用。

区别于传统电商,新电商模式拼多多极致的C2M模式为中小企业赢得发展机会,创造性的解决社会存量问题。

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持续帮助7亿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接触到高性价比商品,拼多多爆款模式,商家在短期内获得流量,从而通过大量定制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在拼多多上面,品牌等因素不再决定商品销量,而真正好的产品会主动被用户喜爱,通过拼团的互动将商品推成爆款,最后C2M模式再反向于厂商砍掉中间多余的环节,用户、厂商实现了双赢。

这种不主要运营店铺、品牌而运营“爆品”的逻辑,让它有可能运用自己的流量,赋予一些边缘企业全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目前行业产能普遍过剩,原有销路已基本固定,而拼多多为商家提供了全新销路,比如近年来拼多多精准扶贫,将全国滞销的农产品,打造成了低价爆款,惠及广大农民和消费者,还因此获人民日报点赞!

拼多多不止对电商行业认识深刻,也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乐趣,在拼多多上,用户买到的并不只是商品,还有乐趣,在分享好物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拉近,这不是普通购物能实现的。

社交关系带来的信用背书让拼多多用户迅速增长,裂变式增长刷新行业规则,在以熟人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下,拼多多重新书写了电商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上的小游戏——多多果园也是其趣味性的代表作之一。虽是小游戏,但用户在虚拟种植的过程中,却可以收获真实的果子,而且还是免费邮寄,试问谁能不心动?

过去几年外部产业环境的变化给拼多多留出了崛起空间,拼多多抓住了机会,而未来,拼多多只有不停进行运营逻辑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和外界做足够的沟通、同步,另一方面也要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才能走的更远、更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