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诞69周年 我与莆田改革开放”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展播(三):《通往幸福的路》

“盛世华诞69周年 我与莆田改革开放”

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展播(三)

来啦~

通往幸福的路

作者:陈丽

工作单位:莆田第二中学

(一)泥土路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福建福安的一个叫直干头的小乡村,种的是梯田,喝的是山泉水。采茶叶,挖太子参,是年年都在干的农活。

春茶开始采摘,母亲清晨四点半伴着薄雾从我们的土瓦房出发往山上走,一个小时后到茶园采摘。下午,又从土瓦房下山,弯弯曲曲的下坡路走一个多小时,将茶叶卖给镇上的茶商。暮色四合,重又走上坡路近两个小时回到土瓦房。父亲是勤劳本分的农民,种的茶叶也是全村最多。茶叶从春天开始,一茬一茬,日日采摘到农历十月才停,我求学生涯的所有周末、暑假无一例外回家帮忙做农活。遇到暴雨是常有的事,一次,妈妈看乌云压山头,叫我先跑回家,她带着妹妹在后头,坎坎坷坷的土山路走一程又一程,一筐茶叶重如千斤,肩膀被筐带磨破了,一阵阵火辣辣地疼痛。天渐渐黑了,雷声暴雨混着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我跑得越快,不小心闪进渠沟里,茶叶散了一地,脚踝也扭伤了……着急得大哭。

路,裹挟着泥泞与焦急,离家明明很近了,却觉得很远。盼望长大,心想着如果脚长长了,长宽了,走路能快点、稳点。

小学在离家三公里远的里垄坑村读书(本村没有学校),早去晚归,村里边一起去读书的伙伴两三个,从我的小山村到里垄坑村,要经过一段“可怕”的路,右边是一片墓地,左边是洪水留下的断裂大土坑,形成一个泥土大峡谷。秋冬的凌晨山村常常是乌黑黑,山路迷蒙寒冷。傍晚,天黑得早,路凄凄凉凉。读书特别害怕迟到被老师批评,夏天暴雨天多,土路泥泞不堪,拎着装着书册的布袋,装着午餐盒饭的小篮子一路奔跑到学校,脸上分不清是汗水雨水。敬爱的班主任何老师心疼我们,常常及时给我们换上他的肥大的衣服,裤子衣服太长,我就卷着裤腿,卷着秋衣的袖子,在课堂上高声朗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们要采取进取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用手指在地图上一划……”

那条路,我常常用上完一天上课仅剩的一点力气,走得飞快。风雨不误,鸦鸣不惊。物质的路是有限的,人们可以走完;精神的路却是无限的,人们永远也不能把它走完。走路读书,走了五年小学,三年镇上初中,路越长走得越辛苦,越倍觉读书的可贵。

(二)砂石路

再后来,我从镇上到福安市里读高中,寄宿在学校,两三周回一趟家,坐一种三轮铁皮车回镇上,再走长长的砂石路回家,是的!原来的土山路,在政府的努力与附近几个村的齐心协力下,已经变成了砂石路,好走多了,下雨天,也不再是满腿泥巴了。我的小叔当时刚考上宁德师专,他有很多不同于教室里读的那些书的“闲书”,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故事新编》、《平凡的世界》、《青春之歌》,真是太好看了。我很喜欢读,叔叔个性“奇怪”,不喜我们拿走他房里的任何东西,因此他没有回来的周末,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晚上可以去他的临近猪圈的、只有一张床的小房间,一整夜坐在他的床上,读他藏在床底下的这些书。

是啊,就是如此,一个行走在农村土路上的孩子,跳进了中国文化的游泳池里,畅游,呛水,不一而足。我虽读书为数不多,但也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提高了一些认知问题的能力。精神因素的激变对个人生活境遇改变,对社会整体的更新重不重要?不言自明。

一个星期六,地方台记者拍一期“耕读之路”的纪录片,旨归激励农家求学之子,选了我和弟弟妹妹为拍摄对象,一行三人扛着摄像机跟着我和弟弟妹妹,走在砂石路上,一路拍到我家,问一些问题,学习方面辛苦不辛苦,平时是怎样劳动和读书的,怎样期望未来的生活?……我们走得满头是汗,嘴里回答“有一点辛苦”,心底却是隐隐的自豪,不知为什么,那条砂石路是那么可爱、那么生动。

我读了大学,令人欣慰的是,我顺利考入国家提供学费的师范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我妹妹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弟弟也在各方帮助下,读书期间以优异表现获得国家奖学金,加上他自己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但愿今后还有长长的路让我们去走,让我们去报答所有帮助支持过我的人,报答让我们发挥微薄之力的伟大的时代,就如一朵花愿意以美丽芬芳去感谢它远方的风,一棵树愿意以茁壮挂果去感谢它脚下的泥土。

(三)柏油路

如今,凭着自己的努力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莆田市一名老师。这个城市越发鲜亮美丽了,浓郁的现代气息与时代脚步一起,横竖的路都宽展,相互还连接着。一条条洁净的柏油路,两旁是茂盛的树,无数崭新的庭院楼阁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车流人流,早晚不断线。体育馆盖起来了,新的图书馆盖起来了,博物馆盖起来了。

我走到了一条文明的、宽敞的、美丽的路,莆田评上全国文明城市,靠的是去往宽途,不忘来路;印城于心,怀中有乡的情怀与精神。乡村的慢有让人留恋之处,一声鸡鸣,便能够让人神往云雾之间,采露追鱼,戏花舞蝶。城市是越来越感性了,干瘪的荒河滩一点一点丰满起来,新建的开发区甚至有几分媚态。

我的学校在九华山脚,绶水溪旁。背靠着葱绿树林,遥对着清碧池塘,阳光映照下的学校熠熠生辉。由九华山足下,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水泥道路,加上比原先大得多的场地等,远远胜于旧貌,疏朗开阔多了,愈发胸蕴气象。报纸每一天都在完成对一方热土的书写,不断开列出改革开放的成绩清单。或是稻子饱满灌浆的声音,或是美丽乡村建设绚丽缤纷的颜色,或是汗水踏实幸福的温热。我在一天一个样的城市生活工作,是在小桥流水边过城市生活了。

今天,当我坐在我任教的学校的窗前,凝望棕榈树被风吹动的羽叶,当生物园里的喜鹊飞过楼前的凤凰木,我会很有感受地体味人的更新,常常也是环境因素的产物。我感激改革开放,这些不同的路带给我的人文与风景,在我的经络中融入温暖的气息。这些路,给了我多一重理解世事人生的渠道。

教学的世界更大,路也越远越宽,永远没有边界。我不敢懈怠,像农民一样笔耕。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个时代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博大才会有精神气脉的磅礴之势,从而产生大气象。因此,改革开放的国策,到什么时候都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个人的封闭、民族的自我陶醉,只能力量萎缩,造成悲剧。

(四)幸福路

常和学生讲起,我是幸福的,从一条乡间泥土路读着书走来,幸运地汇合在莆田这一条由二百八十九万人共同走出的文明的、宽敞的、美丽的路。

改革开放的一双巨手把我从一条深沟里拽上来,我需要那块簸箕大的天空,来为自己的三十年做一个起点的标记。我的身份由学生而教师,但踏实走路的心一直没有变。我知道我的这点经历是平庸而微不足道的,但对一个准备祖辈都在深沟里扎根一辈子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插翅翱翔了蓝天。

这会儿,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路,还是那条路,而又不是那条路。土路、砂石路、水泥路,路的变化折射出的不正是我们时代的变化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伴随着改革,通过自己的努力,我明白:路,是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先烈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是长辈汗水的勤,是我读书的切,是老师慈爱的光走出来的,才有了当今的生活。青春的跫音伴随达达的马蹄,日夜敲击脚底的路,我们青年一代应追随先辈脚步,沿着他们的路,秉持奋斗精神。行走读书大道上,就是行走在耕读精神的历史长河中,就是行走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让人欣慰、骄傲、自豪……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清风

审稿:郭继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