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芬:一个海归女博士的书法情怀

文图/李靖

林芬年轻漂亮,精书擅医,其人性格豪爽、酷爱阅读,是个懂得聆听妙人。古人说,妙品女子,是以花为貌,以月为神,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林芬,与之相比还多了一份怀古浩汤的襟怀。周身晕染着禅味的钟灵毓秀的才女。

林芬的作品有股子灵气透着大气。她的艺术作品尽皆笔墨恣肆洒脱自在。

林芬的艺术创作理念追求的是一种禅意的自在,是那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诗意人生哲学与惬意恬淡的自然淡泊。

读 林芬书法作品,清净高古的心境,于嘈杂世间独得一隅清静地的生活情趣和灵性聪慧跃然纸上。

一个书法家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世界观、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往往是相连的,从自在适意的禅性人生哲学,因缘和合了艺术创作、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追求上的雅、拙、清、幽、生、净的高古

林芬的艺术作品透着孔孟的风骨、老庄的神韵、佛禅的精神。经常会让欣赏书法的人,油然而生一种孤傲的正气、清净的稚气、圆融的和气,却文质彬彬风骨飒然。

与林芬的对话令人眼前一亮

林芬:“谋事为人,莫不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盖有学而不能,未闻不学而能者也。”

“书山学海人生羁旅莫不多妙。”

真真难得,一位妙人! 如果说林芬的书法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她在国外的 经历是与她后来的书法成就是分不开的。

林芬年少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研究院神经外科学博士,美国百林顿大学营养学硕士和健康科学博士,凭借这些学位和日积月累的本领,林芬轻而易举地进入世界各地侨民都梦寐以求的美国主流社会,年薪17万美元。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寒窗苦熬、发奋努力取得此番佳绩何其不易。她完全可以靠自己学到的技艺在当今最为发达的国家里舒心地工作,从容愉快地生活。但有一天,她突然改变主意要回国,舍弃在美国优厚的薪酬和优越的生活,回到仍属于第三世界尚在发展中的祖国。而此时,多年的美国侨居生活,使她连自己的母语中文都生硬了,然而就这样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南方女孩竟然在回国后练就一手好书法,说起林芬的书法,得从林芬从美国回到福州,受其表哥纽约林则徐基金会会长的托付,将一封信面交陈以强教授。林芬把信送到陈教授家中,看到陈教授家墙上书法作品,表达了想学书法的念头。陈以强告诉她:学书法必须得有恒心,有时间,勤练习,你回国创业疲于奔波,哪有心思练书法呀?林芬当即表示没有问题。于是正式师从陈以强练习书法。这时候的林芬,别说书写中文,连说中文都不太利索,一笔一划写汉字何其容易! 陈以强指导林芬习书法从柳公权楷体入手。于是她买回笔墨纸,遵嘱回家练习,每周将练习的作品交到陈教授处评点。但是陈以强却纳闷:“你回闽办企业,每天事务繁忙,怎么会有空练书法呢?”林芬说:“白天没时间,我就凌晨4点起床,练到6点。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会有的。”挤出时间加上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林芬的楷书大有长进,一年下来,米字格的练习纸摞了近1米高。陈以强看着这位女弟子楷书练成,第二年,便让她临王羲之的行书,一年之后,林芬走出行书进入临摹怀素、张旭等人的草书了。陈以强教授赞叹:“三年取得这样的进步绝不简单,连我都很佩服她,一九八三年冬,我才接触了草书,并敬畏草书。” 练楷,习行书,压根儿没有把草书放置到练习计划中。老师告之,一则草书是书体中最难的,笔法最丰富高超,章法曲线生动,波幅不定;二则如果没有其他书体的基础,进入草书也极不易。

没有花时间习草,也绝不是对草书不闻不问。 早些年,也捧起董其昌的《草诀歌》,用手指头在膝盖上比划着,试图记忆着那些要多次见面后方能记住的符号。有时不知《草歌》搁哪了,又会再买上一本,脑海里闪烁的要习草的念头,时时没有忘记。 尝试着临写张旭《古诗四帖》,临写得可谓一塌糊涂,心灰意冷之至!鼓足的气一下子泄得瘪瘪的,不禁喃喃道:“难,难,难,难于上青天。”就这么着,有那么一段时间再也不敢碰草书。难道永远不碰了吗? 二OO五年三月的一天在书店偶然买到《林散之》一书,散之先生对怀素草书的行影不离;读关于毛主席的资料,主席对素师的草书也是爱不释手。于是乎,喜爱素师草书也便爱上心头。在陈老师亲自精心指导下开始临素师的《自叙帖》,与老师一起读内容,读笔法,读章法,自己勤于练“蹲功”, 练哑铃,每天临贴,因为我从骨子里喜欢它的苍劲静穆,古朴淡雅,更喜欢它的禅宗淡泊的审美情趣。时间是临贴最好的老师,只有持之以恒读贴临贴,方能修成正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