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看月亮》作家萧耳讲述人到中年的精神困境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11日报道:“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大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如果不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世人很难将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代的精神追求与世俗生活勾连在一起。是选择抬头看月亮,还是低头过日子?这样的命题如今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理解空间。近日,在文坛备受关注的作家萧耳带着她的新书《中产阶级看月亮》来沪,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作家路内,《收获》杂志编辑吴越一起做客陆家嘴读书会。

在新书《中产阶级看月亮》中,小说主人公宋青瓦和冯春航,是一对浅交集、有好感的男女,在人生的时间轴上,他们擦肩而过,另娶另嫁;多年以后,青瓦在平淡婚姻中感到厌烦无聊,从记忆里打捞往昔,终于想方设法与春航重建联系,并顺理成章成为情人。小说以身居江南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线索,串接起生活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长三角城市里的当代中产阶级的群像。

阐述人到中年心境

萧耳在活动伊始落落大方地坦言,自己的小说确实是受到《月亮与六便士》影响。“便士在当年是英国货币中最小的单位,意味着现实世界,而高高在上的月亮象征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构成我们的人间,”在这本书中,萧耳描绘了主流城市的主流群体,从青年到中年不可逆转的盛衰。

自《中产阶级看月亮》首次发表后,萧耳数年时间多次增删,为小说注入新的气息。“许多人和我一样进入中年阶段,经历了人生种种。小说的两位主角,从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当下,从他们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到一点点经历人生衰落,最后成为两个病人。”这样一种过程,好似一个人的挽歌,萧耳这样评价,我想通过两个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来阐述包括我在内人到中年的心境。

书中有三座实实在在的城市,苏州是女主青瓦的老家,而因为工作青瓦又常年穿梭于杭州、上海之间,因此苏州、上海、杭州构成了作者心中的江南地域。“但是江南在我看来是一种慢慢沦陷的地域符号,现在文化越来越趋同,很多江南特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缓缓消失了。”萧耳说话是缓慢的,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在对人到中年的感慨之外,她在小说中也隐隐地在叹息地域符号的失落。在她看来,上海一座小区的10楼和在杭州一座小区的9楼,看不出任何区别。楼上楼下、小区的街道树木、小区周围的商场、星巴克,都是一样的。在各种城市时尚符号包围下,印象中的上海苏州河畔已越来越遥远。

中产阶级定义主流人群

不约而同的,路内与毛尖都对小说中反复强调中产阶级概念略有微词。路内表示不喜欢中产阶级这个词,在他看来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缥缈的概念,不同年代人社会认同是有差异的,就如现在所谓“中产阶级”与二十年前已大为不同。毛尖在活动现场也深感赞同。“中产阶级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概念来得快去得快,可能很快又没有了。怎么界定中产阶级?会不会今年还是中产阶级,明年就是无产阶级。”

面对质疑,萧耳解释道:把中产阶级作为一个主流人群来定义,准确应该是准确。只是媒体人有自己的写作惯性,只对最浮华、最激烈的东西感兴趣。包括取书名,也要跟时代接轨。“这就是矫情”萧耳有些自嘲。但无论如何,因为中产阶级,萧耳让她的《中产阶级看月亮》成了一部独特的小说。

要知道,萧耳作家之外另一个身份是媒体人。“我做过社会新闻、本地新闻、时政新闻、评论部的记者和编辑,从来没做过文化记者。我去文艺部就是不在一线了。我是有新闻理想的,也曾经是个好记者吧,但是你知道,新闻渐渐不能满足我了,局限性太多,所以就想延伸到文学了。”萧耳说。

近年来,萧耳以现代性的文字风格备受文坛瞩目,这部小说也不例外,甚至有很多书评人评价这部小说属于“诗性文学”、“哲学意义上的文学”。对此,萧耳表示,好的小说就是把美好先建立起来,再打碎给人看。但这种打碎并不是完全悲观的,需要读者去体认。她希望小说的节奏像河流流淌的声音那样,要有一种内在的韵律,使读者能从天然之中感受到暗涌。

在小说的结尾,萧耳笔下的青瓦与春航,分分合合的十八年间,爱情归于幻灭,精神也渐渐沦落。他们的确在一起看了很久的月亮,但他们却最终不想再抬头看月亮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