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请不要让我为你的“臃肿”买单

韵达、圆通、中通、申通等多家快递企业在国庆节期间相继宣布上调部分地区的配件费,表面来看,这就是在双十一之前,快递企业对即将到来的物流高峰期做出的一项提前准备工作,以此来缓解短时间内的大量用工需求。难道仅是如此吗 ?

" 通达系 " 快递企业想涨价已经很久了

快递产业在近十年之中,是随着电商产业高速发展起来的,其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都在 50% 以上,已经远不是当年那个邮筒 + 邮政员组合所能相提并论的年代了。这个历程中不仅创造了数家上市的民营快递企业,同时还有众多的区域品牌快递、专业化快递品牌等许多快递企业诞生。同时快递企业在快件配送量、营收等关键的运营数据也是持续增长,大品牌、头部玩家求市场规模、求营收,小品牌求生存、求利润,大家在这个不断拓宽的航道上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经济范围。

但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是一股股汹涌澎湃暗流,国内以 " 通达系 " 为代表的大量快递企业,在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市场的覆盖范围在不断增多、营业网点的数量都已经下沉到了千千万万的小乡镇。但这些快递企业在这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因为行业蛋糕一直在增大,所以其一直做的是加法运算,采用 " 摊大饼 " 的方式在扩大自己的范围。其运营之中中并没有做出过多的乘法优化。

当然这在行业总体增长的时候,这些企业并不能感觉到有何异常或者危险,但现在整个电商产业的红利和增长速度都已经降下来了,快递企业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托着一个 " 臃肿 " 的身体前行,带来的危害除了自己负重前行之外,还可能随时致命,让自己昏然倒地。为了减轻自己的负重,只能通过增加利润来增强自己的能力。

总部和网点之间由合作关系转为竞争关系

通达系的落地网点一直以来采用加盟制的方式,这种轻资产的市场打法让其在早期确实比其它品牌有着更强的市场渗透能力,此时,一大批加入到快递网点行业的人群,确实也实现了早期快速的财富积累。但随着网点铺设越来越密,网点之间的区域重合首先就反应在价格的竞争之上,这在三年前营业网点就已经上演过一场价格战。

之后,随之产生了快递总部与各个快递网点出现了大量的价格不一致的现象。这就将加盟制的弊端彻底暴露的了出来," 臃肿 " 现象才慢慢浮出水面。2014、2015 两年之中双十一快递大量积压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阿里后来和通达系等一些加盟制的快递虽然打造了统一化的菜鸟物流体系,但 " 臃肿 " 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现在各个快递品牌电子面单和智能快递的不断普及,总部和网点之间彻底的出现了裂痕。

例如,现在的快递网点、快递员、智能货柜这三者就是一个复杂关系,快递员供职于快递网点,但是自己业务完全可以避开网点。同时快递网点与货柜之间也是尴尬的关系,智能货柜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网点的配件效率,但在另一方面却减少了网点和配送员的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处在中枢的总部来说,鉴于自己目前 " 臃肿 " 的身体,既想通过新型配送方式的不断普及逐渐甩掉拖累自己的营业网点。但实际自己却是无能为力,并不能左右。

同城配送崛起,让自己的蛋糕又少了一块

这几年随着外卖产生的百万即时配送大军存在于各大城市的各个街道,外卖由于比快递更高频,同时也有更高的利润,所以这几年大量的快递员转身投向外卖配送的大军之中。这直接增加了快递企业的用工难度和用工成本。

更为可怕的影响因素是,因为这几百万配送大军有着统一的领导体系,如果它们一旦转向同城快递快递领域,并不会比专业的快递公司表现差。年中海澜之家与美团合作就是典型的例证。

消费者提速、提质的需求,让快递企业 " 手忙脚乱 "

因为通达系在模式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快递的配送时效在这几年并没有随着量的增长实现速度的增长,但消费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物流速度。急切的想要提高物流效率,但依照通达系目前的运营模式,想要提高物流速度,短期之内只能增加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这就相当于在 " 臃肿 " 的快递企业身上,再加一层石板。

特别声明:本文为 DoNews 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 DoNews 专栏获取授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