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子牵牛人牵绳

绳子牵牛人牵绳

早年,曾陪同县博物馆的同志在本乡范围内搞了几天文物实地调查登记工作。

喝茶闲聊的时候就有朋友就问我发现什么好文物没有?我回答说,乡域内够的登记标准的文物大约有20多处吧。朋友又进一步深入仔细的问我:普查登记这些东东都有些什么作用呢?顿时,我语塞了,还真的不好怎么回答。

正因为遇上那个了“不好怎么回答”的问题,我就独自深思了很久,并且在寻思文物之价值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放牛人把牛栓在树旁,不料牛挣断绳子跑掉了,放牛人只好提着绳子回家。主人问他牛在哪儿,他振振有词地回答:平日上山,我牵着绳,绳牵着牛。现在我把绳子牵回来了,至于牛在哪儿,你可以问绳子……这看似牵强附会的“理由”使我想到,现在我们把这些文物登记在册,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以保护,其价值也许就跟这牵着牛的绳子一样吧。而且我们要在尽力搞好普查登记,搓好“绳子”的前提下同时时刻关注绳子那头栓着的牛,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才有可能做的更好,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传承”的宝物。

触类旁通,我也想到了现在的互联网,我觉得互联网也是这绳子,它虽然没有脚印,却是一条信息之路。人们决不是为了上网而上网,而是要得到这绳子牵着的那头牛。我遇上许多这样的家庭,家里就只有一台有宽带连接的电脑,丈夫要查彩票信息、儿子要查学习资料,做为家庭主妇的她业余时间则上QQ聊聊天进论坛灌灌水等等……一家人共同支配使用着这台电脑其乐融融。他们都在利用互联网这跟绳子牵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求知博学、怡人悦己的那头牛啊!如今,网络上有许多民间人士自己筹办的纯娱乐化非赢利性质的网站论坛,人气(点击率)大大超过那些财政供养的官方网站,我想,这也是有一根极具亲和力、号召力的绳子牵引着大家情不自禁的潮涌而来的“牛气”吧,不知道贴切不贴切。

当然,现在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台电脑,更方便了。

绳子牵牛人牵绳。绳子——牛。牵牛的绳子,你有吗?

笑铀

2018,10,13.

作者自白

笑铀,真名游德福,1958年生,1983年从武汉军区高炮644团复员后任乡文化站站长35年,其间还担任党政办主任等职,2018年7月退休归隐田园,码字不辍,以“乡土作者”自诩。2005年被《赣南日报》评为“关心热爱新闻事业的十佳作者”;2016年被《客家摇篮》聘为“特约主笔”,2017年起为赣州市核心网评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