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浸染好家风——“低调为人 踏实做事”的张世明一家子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字典里说,家风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和体现。那么怎么传承,又如何体现?泽州县美协主席张世明家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好家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他多才多艺,一生从事漫画、连环画和剧本创作,为人忠厚诚实,对工作认真负责。

张世明先生的父亲张效武是泽州县高都镇北街村人,濩泽中学(晋城一中前身)毕业。1945年任高都小学教员,后任城内西街小学教员。1947年入西街胜利剧团任编导。1948年调入晋城县人民文化馆。1958年调至晋东南专区,在晋东南报社任美术编辑,还曾在文联、文化局戏剧组工作。1970年返回晋城在工农兵剧团第十一编传记任编剧。1973年调本县电影工作站。1995年随站归晋城市百纺公司后离休。

张世明先生在回忆父亲时讲到,他一生为人谦和,在那个时代总是小心翼翼,父亲时常教育子女做事一定要要谨慎小心,但心态要积极向上。父亲身体不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编写剧本,自己也经常登台演出。常年有病却仍坚持戏剧创作和美术创作,直到一九七零年患严重胃病,不得已才调回晋城,晚年时还创作国画横卷——《垂棘山图》。

张效武先生

《医牛记》

张效武老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剧本,剧本《拾金镯》、《医牛记》、《红花山访将》等在《山西日报》发表并参加省文艺汇演,1966年创作《俩教师》由赵树理修改后参加省汇演,八一电影制片厂采用,因文革遭中断。和李近义合作的《喜日》,省会演获得一等奖,《山西日报》发表。《雕翎箭》曾由晋城、高平剧团演出多场。70年代与李近义、栗守田合作的《绘新图》也曾由晋城剧团演出多场。创作的美术作品主要有《快去盖上社里的谷穗》、《你丢掉麦穗谁的损失》、《跟大娘学养蚕》发表于《山西画报》,连环画《在我们的俱乐部里》、《配种姑娘杨小凤》、《迎春图》分别刊登于《山西日报》、《光明日报》、《辅导员》等报刊,漫画作品《公共食堂》、《捉雀记》等在省及国内多家报刊发表。

张效武晚年创作国画横卷——《垂棘山图》

他不忘初心,一生追求艺术,对自己的地位、利益、荣誉看得很淡,做事坦荡,甘于奉献。

张世明在野外写生

张世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九三学社省书画院院士,晋城市书画院院士、市美协顾问、泽州县美协主席等等,这些荣誉都不足以表现他在美术界的成就。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执着,1972年到1974年参加了山西省赴日壁画展览,他的画作在晋东南地区主办的《春笋》画刊,连续八期刊登,创作的国画《太行山上卫生村》参加了北中国13省市区卫生美展并获得优秀奖;画作《辛勤浇开幸福花》,获山西省第四届青年美展优秀奖,山西日报予以刊发。《激流勇进》、《银河飞渡》、《孔子回车》等画作均曾参加省美展和电影录制。《秋山红叶》获晋东南地区一等奖。《太行春韵》、《农家女》获全国文联、文艺报文学艺术创作研讨会一等奖。

2005年,已经50多岁的张世明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首届硕士研究生班。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冬牧图》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创作,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秋山行旅图》参加中国情系奥运赴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巡回展。《寒梅图》《荷韵》等三幅画作,作为文化礼品由县政府赴台交流赠送给台湾友人。2007年受市政府、市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创作了百米长卷《青莲古韵》,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及国家级大展。

张世明和老年大学学生在一起

张世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晋城市老年大学教授。熟知张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淡泊名利、痴迷画作、无私育人。张老师义务教学十多年,桃李芬芳。省出版社李扬、省画院牛晋梅、市画院高松青、名人司建红、剪纸艺人唐兰兰等都是他的学生,经常有学生上门请教,而张老师从不嫌烦嫌累,把心力都奉献给了这些学生。“张老师为人朴实,诚心待人,一如他的书画作品功底深厚,挥笔间淡雅墨香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浮躁、不张扬,无哗众取宠之心,非急功近利之情,以长久的淡泊名利、忘我精神、潜习书画艺术事业,正因为此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追求,其作品才如此的超凡脱俗、出类拔萃。”这是学生美兰对张世明老师的评价。

张世明一生牢记父亲的教诲和嘱托,勤奋上进、低调做人,以实际行动传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良好家风。而他的两个儿子张树红和张苏也以父亲为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好家风传承了下来。

他恪尽职守,对工作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张树红,泽州新闻副总编,泽州县摄影协会副主席。1996年在泽州报社参加工作至今,从事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主要负责日常报纸的版面编辑及摄影采访工作。

尽管总是在忙碌的父亲很少与儿子交流,但身教的力量远胜于言教。 “爸爸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不能在工作上有一点马虎。”张树红说:“父亲做事的那股认真劲儿,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在工作中也是勤勤恳恳在做事,后来我才意识到,父辈给我最深刻影响就是踏实做事。”

在领导眼里,张树红是一个难得的工作骨干,低调不张扬,办事放心;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贴心的好朋友、好领导。多年来,他坚持走出编辑室,深入到基层一线,以融入基层群体、体验百姓生活、开掘鲜活事例的踏实作风,把镜头对准基层,蹲守基层抓“故事”,在群众中寻找鲜活的实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了认真、耐心、细致和坚持,发表新闻照片千余幅。其中一些优秀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纸发表。新闻照片作品多次获“山西好新闻奖”,要闻版版面连续荣获“山西新闻奖”版面类一等奖和好版面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泽州县优秀工作者”、“宣传思想先进个人”,2016年荣获山西省“优秀记者”称号。

多年的工作让张树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媒体冲击的大时代,他积极学习新知识,扎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无论多艰难的任务,他都可以一丝不苟的完成。单位领导曾动情地说,踏实认真的素质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工作中张树红既谦虚谨慎又乐于助人,几年来他辅导了一批又一批的的新同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良好口碑。

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在屏幕后面踏实地工作,无论多繁重的工作,总是冲锋在前,克难攻坚。

张苏,晋城市电视台工作。1999-2012年连续多年荣获省广电总局技术金帆奖一二三等奖;片头《岁月如歌》获得省广电总局动画片头一等奖;公益广告《请勿随地吐痰》获全国电视学会 广告类二等奖 ;2012年获市政府重点工程宣传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晋城广播电视台十大杰出员工;2016年评为文化援疆先进工作者。

刚来电视台时,机房几乎就成了张苏的家。“那会儿经常加班,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搞对象了。工作累了靠着椅子就睡着了,从睡梦中惊醒就继续工作,几乎全年都没有假日。”张苏回忆着说。台里所有的新闻制作工作要求技术过硬的同时,对画面和音乐的直觉感受,还有责任心更是必不可少的,用心又负责的他总是能完成每项工作。回顾起这段时期,他坚定地说:“从来没有后悔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告诉自己吃亏是福,年轻人就要多干一些,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嘛。”

2013年晋城市电视台组建创作部,张苏脱离新闻制作,专职承担录音工作。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一边向老同志虚心请教、钻研,不放过任何一次业务学习培训的机会,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掌握最新技术知识。许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反复琢磨音响调试技术要领;在每一个大小活动中,他不断总结每次实战中的得与失。就这样一路走下来,他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再一次快速成长,成为技术娴熟能力过硬的音响师。近两年参与完成录音的作品有《俺家住在黄华街》、《美丽乡村那些事》、援疆作品《依依芳草情》等。

对一般人来说,家庭应该是一个自我放松的休闲空间,可是在张家,他们家庭成员之间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家的子女从不和别人在物质上攀比,他们都继承了良好的家风,勤奋上进、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一家人各有追求,其乐融融。三代人,三代文艺工作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家风的传承。“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家风,正是这个艺术之家的传承密码。

后记:

也许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没有写在宗谱上的家训,也没有装裱在墙上的家规,然而家风却像一个家庭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品质,无论是否用语言概括,它都客观地存在。这就是传承,是一代一代耳濡目染的影响,是一辈一辈言传身教的烙印。(焦璐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